方向明
《秋天》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自读课,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早期的一首佳作。在那个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东北大地的背景下,作者却丝毫没有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写出了如此唯美的作品。恰如作者自己所说:
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写着一些短短的诗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如同在酸辛的苦涩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糖果。
那么作为现行课本的教材,教者该教给学生些什么知识呢?
传统的做法是教者避开写作背景,通过对“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的赏析,得出作者赞美秋天、热爱秋天,进而热爱生活的中心。但是笔者认为,何其芳先生这首诗美就美在诗人用静态的生活中的意象,如:露珠、幽谷、芦蓬、笛声……给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而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并用朦胧、梦幻的语言表达出来。诗人曾这样说过:
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组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
面对画面感如此强烈的诗作,笔者大胆改革, 把自读课上成作文指导课,让学生在涵泳诗作精美词句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把何其芳先生《秋天》的三个片段写成小散文。下面就是笔者上课的部分片段,拿出来以飨读者。
作为一篇自读课,又是一首诗,把握意象—品词析句—想象画面,是一个教师上课必须做到的。为此,上课伊始,我首先配乐范读诗歌,并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认真倾听,把听到的印象深刻的最美的意象找出来。下面是课堂实录中的一个片段:
生1:我听到了“丁丁”的伐木声,老师为什么“dīngdīng”要读做“zhēngzhēng”?
师:《诗经》有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丁丁”,多音字在这里是拟声词,伐木的声音。明白了吗?
师:诗中是怎么写“丁丁”的伐木声?你能把这句话读下来吗?
生1:读句 (语速急而重)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2:他读的声音很重,语速非常快。不像老师读得特别轻柔。
师:那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么读?
生2:轻柔点。
师:为什么?你从这句话哪里看出来的?
生2:“飘”字,既然能飘,那声音应该是很轻的、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的在耳边飘荡。
生3:我补充,一说到“幽谷”应该给人很悠长、悠扬的感觉。我也觉得应把这个味道读出来。
师:“幽谷”指幽深的山谷。那声音飘出来确实悠长、悠扬。很好。
师:好,同学们,我们齐读,读出那种悠扬、轻柔的感觉。
师: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把所描写的情景描绘出来?
……
在把握意象—品词析句—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通过一个大问题的统摄,让学生凝神听读,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进行朗读指导和赏析。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自由发言,充分感受诗人通过对意象的刻画所创作出的意境。如有的学生仿佛看到了“晶莹的露珠在树木的枝叶间、繁花的花丛中、遍地小草的嫩叶尖叮叮咚咚的跳跃着,一直跳进了自己的心田”;有的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上的老渔翁优哉游哉地随波逐流在江面上,随意地一网,便满载收获”等等。
在整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难点是本诗的第三小节,诗中尽管提到了“草野”、 “蟋蟀”、“溪水”以及“牛背上的笛声”等意象,但其最后落脚点却写到“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法来处理,而是在继续以读代讲,在品词析句、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放手学生,大胆想象:
师:纵观本小节,你认为牧羊女的梦里中都会出现什么呢?
生1:牧羊女的梦里中会出现秋天,因为秋天快要结束了,而秋天是那么美、那么悠闲,又是收获的季节。
师:你从哪看出秋天快要结束了?
生1:“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水落石出”说明是枯水期,指的是冬天来了。
师:你读的很仔细,还有吗?
生2:牧羊女的梦里中会出现夏天。因为诗中说“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应该是花香和果香,还有陪伴她牧羊的笛声。
生3:补充,应该还有吹笛子的牧童。
……
面对学生的争论,我不置可否,我知道诗人写的是初恋,是清纯、明净的初恋少女的情怀。可学生们的想象有理有据,我没有必要统一答案。我说道:你们说的太好了,牧羊女的梦里有丰收的秋天、有闲适的秋天,更有那触动她少女情怀的夏夜的笛声以及吹笛人。下面,请同学们就你感兴趣的小节,自拟题目,把它改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散文小片段。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把诗歌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把诗歌作为一个素材,学生进行改写,把诗歌教学中需要训练的点转移到写作教学中来。因为学生有课上20分钟的品词析句、想象画面的语言训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片段描写,并当堂展示。在课堂结束前,我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告诉学生写这首诗的作者当时只是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这样既避免了一开始介绍作者、背景容易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住,又激励学生以何其芳为榜样,热爱写作,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在这节《秋天》的教学中,我摒弃了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整节课以《秋天》为素材,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把《秋天》改写成散文,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我教学上的一次尝试,我也将把这个尝试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单位:沙河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