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2015-09-10 07:22毋娟
考试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语境

毋娟

摘 要: 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语境产生于语言应用中,并非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而是在交际过程中被言语者激发,由言语者创造而成。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它们一般都具有生动活泼的形象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英汉习语因其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本文旨在使译者了解语境及其重要性,并在翻译中有效运用语境分析,力求正确理解习语的不同,充分表达译文。

关键词: 语境 习语翻译 英汉习语特色

1.语境与翻译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波兰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最早使用“语境”这一术语,此后,语境研究受到语言学家、哲学家乃至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他们对语境的界定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众说纷纭,但语境在语用学中的作用确实是毋庸置疑的。语境的特征是语言使用者和言语分析家们讨论的重点,它的广泛性说明即使是自然与常规的交流,也都需要语境的建立。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可以沟通各民族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的思想,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重要手段。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分析对于理解和表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在翻译实践中,一些译者对于语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语境分析,从而导致错解和误译。语境下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嫁接,更是文化的移植。

2.英汉习语翻译

2.1英汉习语的特色

英汉两种语言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滋生出大量习语,文学作品中的习语更是层出不穷。习语是经过人们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因其具有鲜明的形象,而且带有浓厚的民族或地方色彩,经常被用来比喻事物。习语的意思或明显,或含蓄,言外之意可引发丰富的联想。根据不同的特征,习语具有以下四种特色:

2.1.1习语的形象性

在中英文中,大量习语都以形象著称。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修辞方法,习语是浓缩的精华,往往可以使用形象的语言或精确的文字来表述。“晴天霹雳”,“三顾茅庐”、“tit for tat”,“to burn the boats”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习语常用声音的和谐创造美感,用重复或押韵等方法增强修辞效果。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押韵),“玲珑剔透“(头韵),“曲曲折折”(重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out of sight,out of mind”(对照)。

2.1.2习语的整体性

习语的整体性体现在其语义上的整体性。尽管习语中每个字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但是翻译时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倘若将其拆分,就失去了本身的意境。英语习语“to rain cats and dogs”的意思是“heavy rains”(雨下得很大),不是“猫狗落了下来”。“to burn one’s boats”是指“to determine to complete something”(决定完成某事),而非“烧船”。

2.1.3习语的稳定性或不可变性

作为一个固定的短语,习语有固有的结构和形式,结构中的各成分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其固定性。习语中的各成分不能被随意地增加或减少,也不可以替换成其他词汇。英语习语“live from hand to mouth”不可以被改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增加一个单词“the”,其原义就荡然无存。另外,即使是习语中某个成分的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也不可以随意地替换掉原有的成分。“to have an axe to grind”不可以替换成“to have a chopper to grind”;“欢天喜地”若换成“欢天笑地”,也会在韵意上大打折扣。

2.2英汉习语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有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即使习语的字面意思相同,其引申含义也会呈现出差异性。隐含的意境是说话者或者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是超越于字面含义而存在的,这种情况真实反映了文化的差异性。文化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可避免地反映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可以说,习语是民族的一面镜子。据调查,英汉习语中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地域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海域和气候的影响,渔业发达,鱼在英国经济中地位突出。所以,英文中很多习语跟海洋、渔业或者航海关系密切。这些习语最初是在海员之间传颂,逐渐应用到一些格言警句中的,到最后被广为流传。例如“to raise the wind”(找风),航行没有风是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在起航的时候。现在这个习语被引申为“筹钱”,意在阐释钱之于商业正如风之于航行。“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指的是“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周围也有相当大的海域,但是中国有很多文化都起源于内陆的黄河,俗称黄河文化。“海”在中国人民心中通常是神圣、遥远的,所以中国出现了大量习语表达“海”的神圣,“海底捞月”,“天涯海角”、“石沉大海”、“海市蜃楼”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2.2.2文化背景的差异

汉英两种文化和历史相当悠久,很多习语都与古神话、传说、寓言、史诗和文学经典息息相关。因为不同的文化来源和发展,这些习语表现出了个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从中国古代故事衍生出的习语“东施效颦”可以翻译成“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倾国倾城”的意思是“to be exceedingly beautiful”,还有其他习语如“司空见惯”、“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都来源于中国的一些历史典故。因为文化的差异,这些习语的修辞含义外国人无法理解。英语里也有很多来自《希腊神话》、《圣经》和《荷马史诗》等典故里的习语,比如希腊神话里的“Sphinx riddle”用来比喻“难题”,“Trojan horse”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圣经》里也有些例子,像“a Judas kiss”用来表示喻背叛行为,“to turn the other cheek”则为宽大为怀。

2.2.3习俗的差异

习俗的差异是英汉习语最显著的差异,与动物形象相关的不同习俗最典型。在这一点上,汉语习语明显不同于英语习语。汉语的“身壮如牛”,在英语里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喝水很多,会说“像牛饮”,但是在英语里要译成“drink like a fish”。“胆小如鼠”是“as timid as a hare”,“如鱼得水”是指“like duck to water”。另外,英汉习语中跟“狗”、“龙”等的相关的形象和修辞含义也不同,汉语里与“狗”相关的“狐朋狗友”,“狗头军师”,“狗咬吕洞宾”等都是贬义的,然而英语里,与“狗”相关的都是正面的含义,比如“Love me love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同样,汉语里“dragon”指的是吉祥、有力且智慧的化身。我们常用习语“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古希腊和罗马神话里,龙则用来表达怪兽等不祥之物,比如“to sow a dragon’s teeth”是指“恶有恶报”。

(4)宗教信仰的差异

我们现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人们倾向于对同样的事情和词汇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英语国家和中国都有着迥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影响两种语言。中国主要信奉佛教,因为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2000年的历史,所以大量中国的习语都是跟“佛”、“庙”、“和尚”相关。比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然而,在西方文化里,尤其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美国和英国,有很多习语跟“God”、“Devil”等密切连接,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

3.语境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习语的翻译离不开它所在的语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实际翻译时,我们应使用最符合当前语境的翻译手段,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例如“They offer specific legislative changes,not vague Utopias.”,翻译A:“他们提出立法方面的具体改革,而不是模糊的流于空想的改革计划。”(意译法)翻译B:“他们提出立法方面的具体改革,而不是模糊地乌托邦。”(直译法)结合这两个翻译版本,我们会发现意译法更容易理解这个句子的本意,因为“Utopia”通常用来指“不切实际的地方”。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为追求字面意义的平等而忽略真实语境的存在。当一个习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能褒贬不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直译过来。只有抓住了具体的语境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语。例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可翻译成“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三个版本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如果目标语所处语境不同,这三个版本可能就不再平等。如果译者的目的主要是传递信息,不需要字面含义和习语的传统用法,就可以翻译成“一举两得”,它的主要意思是“通过一个行为做了两件事情或者实现两个目标”。例如“Mother stopped at the supermarket to buy bread and then went to get Mary at dancing class;she killed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这句话就可以翻译成“妈妈一举两得,既在超市买了面包,又在舞蹈班接了玛丽”。汉语的翻译在语境上与英语是完全对等的,但是,如果译者的目的主要是传播文化,那么要优先考虑其文学特色,这样读者就可以理解西方文化和习俗,可以选择优雅的翻译“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是运用一个意象来代替另一个,因此中国人可能会感觉更加熟悉。但是“一箭双雕”也可以用来形容“射箭的高技能”,“一石二鸟”和“一举两得”则没有。哪种翻译更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1994.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吕瑞昌,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4]张献丽.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齐自然.文化语境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6]毛桂楚,梁皓.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芒种,2012(09).

[7]潘晔.习语翻译与英汉文化差异.林区教学,2007(5).

[8]刘胡英.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老区发展进入更高语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马克思三种语境下的自由概念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新媒体与改革语境下的“新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