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夏生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知识有很强的依赖性,我们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培养各种能力。
笔者通过研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各省市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认为关键词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至关重要。历史学习中的关键词是指那些需要注意的关键字眼、中心字眼、核心字眼,它们是历史基础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一、关键词与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1.理性分析。
教材关键词阅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技能。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宗法制”的内容有如下叙述: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关键词去掌握:“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血缘宗族关系是政治权力分配的核心和基础;“大宗”、“小宗”,其关系具有相对性;“嫡长子世代继承”,嫡长子为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下出现等级关系。
2.典例解析。
例.(2014年高考广东卷文综)“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D项错误。“宗”是一个会意字,“示”指神祇,“宀”指房屋,意为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故A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
答案:A
例.(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A
例.(2014年高考重庆卷文综历史)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解析:《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与题干材料“幻想境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和《庄子》与题干材料“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不符,故B、C项错误。《离骚》属于楚辞,是屈原的作品,它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故D项正确。
答案:D
例.(2014年高考山东卷文综)右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从图片材料可知,评价不是很客观,故A项错误。图片材料没有反映“拨乱反正”的信息,故B项错误。从图片材料可知,“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故C项正确。图片材料没有反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解析: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而题中H值出现的年份是2001年,故A项错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允许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时间与图中“2001年”不相符,故B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C项正确。2011年,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间与图中“2001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3.应对策略。
高考试题注重对基础历史知识即主干知识的考查。在考试中,由于考生对重要历史事实了解不全面,对重要历史问题认识不到位,对基础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了大量的失分。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总结高考命题的重点。
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的高频考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政策变化、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等。世界古代史在教材中比重较低,但每年高考几乎都有涉及,其高频考点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及主要思想家等。
近代史部分:世界近代史的高频考点是欧美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等。中国近代史的高频考点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各阶段的主流思想、洋务运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全民族的抗战等。
现代史部分:世界现代史的高频考点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苏俄政治经济的特点、现代文学艺术等。中国现代史的高频考点是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
二、关键词与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准确辨认历史信息
1.理性分析。
近年来,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对概念的考查倾向于那些教材阐释不透、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概念,核心关键词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辨认历史信息是指通过历史理解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并能够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将其识别出来。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部分内容涵盖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抗日战争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三大内容。教材把各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及主要影响进行了阐述,这实际上就勾勒出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轨迹:“黄金时期”(民国初期)→“高潮时期”(抗战前期)→“步履维艰”(抗战中期)→“奄奄一息”(民国后期)。这也就是“曲折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外延。
又如,在学习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与艺术相关知识时,我们要把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弄清楚,以便在考试时灵活运用。
2.典例解析。
例.(2014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可知,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1943年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B、D项错误。
答案:C
例.(2014年高考北京卷文综)《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描述的是西方政治体制,《海国图志》涉及这些外来词汇,说明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而《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各个军阀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故B项错误。不同主义都体现出了人民、权利等内容,由此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它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 )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解析:由材料信息“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它们”可知,该作家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其作品应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拜伦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故A项错误。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故B项正确。薄伽丘、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B
3.应对策略。
为准确把握材料中心思想,我们必须学会分析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多少决定着解决问题的程度,具体步骤为:读懂题干→理解问题→获取信息→进行判断。
(二)突出历史发展过程,全面论证历史事实
1.理性分析。
提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核心,也是学科能力提高的基础。近几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均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考查,如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世界主要国家民主制度确立、发展的背景及各自特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比较。
例如,14至17世纪,世界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归纳为萌芽与发现,具体如下: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拜金热、生活奢侈);人的发现(文艺复兴);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明传播);科技发现(科技革命萌发)。
另外,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世界市场、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思想启蒙等事件,都可能成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古今中外历史。
2.典例解析。
例.(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解析:本题通过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主要特征。民国初年的“剪辫”带有强制性,故A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属于临时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剪辫”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故C、D项错误。
答案:B
例.(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由题干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可知,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民间贸易对清政府统治的冲击,故D项错误。
答案:A
例.(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效,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也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材料“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等信息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与题意最为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主义艺术,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中西历史发展阶段性特征。第(1)题,简述政治形态时可根据设问中的时间提示“明朝中后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分析原因时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进行解答。第(2)题,揭示“新气象”时要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朝中后期”和角度要求“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入手;揭示“老政策”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叙述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时,“日本”方面的内容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他(戚继光)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总结得出;“西欧”方面的内容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他(利玛窦)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总结得出;叙述政策时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三)强调历史表述,准确阐述历史
1.理性分析。
由于高考历史命题坚持“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从教材出,更加注重材料观点,因而蕴含重要信息的历史材料和文字叙述便成为历史试题的主体。高考历史试题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从阅读理解试题材料入手的,因此对材料关键词的提取、解读、整理及运用就成为考生学科能力的主要体现。
2.典例解析。
例.(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我国的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信息“‘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祭天活动旨在巩固统治,而不是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2014年高考广东卷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信息“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没有动摇,故B项错误。C项信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没有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答案:A
例.(2014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解析:A项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联邦宪法“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说明它只适合美国,不具有普适性,故B项正确。美国的联邦宪法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美国的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说明它不具有借鉴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2014年高考重庆卷文综历史)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表明,李鸿章是反对重庆开埠的,但又不能直接拒绝,就以轮船可以抵达重庆(即开通川江航运)为条件,故A项错误,D项正确。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答案:D
3.应对策略。
历史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这为我们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灵活设计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高考历史命题者手法高超,常常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寻找设问新切口,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所以,教材不是备考的唯一资源,我们要根据考纲不断地整合资源。
(四)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1.理性分析。
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史观的多元化以及史料应用,突出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所以我们要注重重要史学思想和方法,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等。从价值取向上看,高考历史试题开始重视对考生主体意识的考查,以使考生的主体地位在高考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2.典例解析。
例.(2013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史学价值。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考古资料是指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据此可知,A项说法不完全准确。文物虽然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所有历史记载都需要由文物来证实,故C项错误。B项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的真实性。D项正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更好地展现真实的历史。
答案:D
例.(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解析:工业革命拉大了城乡差距,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把农村人口“抛进”城市之中,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不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解析:“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这一观点不正确,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可以得出,B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和“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可以得出,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故C项正确。“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这一表述有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2014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2)阅读以上地图,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解析:本题以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和多样的世界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神灵地位、自身地位、认识范围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题的难点在于选择怎样的解读路径:一是可以对图示信息进行逐一归纳概括,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化趋势为逻辑线索,做到史论结合;二是可以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各个层面为主线,如发展程度、发展方式、途径变化、贸易中心等,结合史实进行分析阐释。第(3)题,只要结合三个历史事件中我国学习西方的史实进行回答即可。“自身特色的成果”实际上就是指三个历史事件给中国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理解了这一点,再结合所学知识,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答案:(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参考答案要点: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3.应对策略。
我们要抓住关键词,运用新史学方法,全视角、多层次地分析和阐释历史;根据史学研究成果更新教材知识,适当补充材料,使教材主干知识更加完整;淘汰陈旧、过时的观点和结论,使历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从而在思维上拉近与命题专家的距离。
总之,抓关键词是新课改下历史学习的必要方法,是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及历史学科能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