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标
摘 要: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首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为他们主动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探索欲、发展创造力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
自由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得以激发。为了使学生消除心理畏惧障碍,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宽容的环境,从而创造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为学生营造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因为合作讨论,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有效的、灵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团队集体协作下完成课题任务,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能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本,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与加工,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以学生为本,在对教材加工处理时应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合理运用教材,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尽量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到一些实用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热爱生活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处理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9×4”的得数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接着让学生问答: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进一步指出:“0.9×4”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学生互相讨论,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9×4”的过程?比较0.9是几位小数?3.6呢?提出要求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4,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4呢?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总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灵活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多培养一些有用的人。
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以发散性思维为先导。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使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启迪和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有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尤其是小学数学,它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时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很多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坚决做到学生自己能发现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做好评价。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并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深入思考。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尤其对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从实际出发,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自评,增加学生进行反思的机会,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并且在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同时,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担负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的创新灵感才能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