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连官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皇家公园里,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纪念碑的底座是一个平行六面体,底座上雕着一位力士身材的年轻人,他的两脚踏着两个被打倒的雕像. 这位年轻人就是挪威数学家阿贝尔. 那两个被打倒在地的塑像意味着什么?有人说是人类的两大敌人——阴谋与死亡,也有人说是阿贝尔生前所攻克的两大数学问题——椭圆函数和高次方程求解.
1802年8月5日,阿贝尔生于挪威一个世代牧师的家庭. 父亲很有才华,但生不逢时,当生活需要他为之奋斗的时候,国家却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 在阿贝尔出世的时候,父亲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穷牧师.
阿贝尔13岁时才与哥哥一起进入学校学习,由于家庭贫穷,常遭人白眼. 15岁那年,班上来了一位名叫洪波的数学教师. 洪波比阿贝尔大7岁,但在数学上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而且他为人诚恳,平易近人,因此没过多久,便与阿贝尔相处得很好了. 洪波把自己的所知全教给了阿贝尔,这样,仅一年多些的时间,阿贝尔就完成了初等数学的学习任务,并开始向高等数学进军. 阿贝尔学习的途径是攻读数学大师所著的书,其中有高斯、拉格朗日等的著作.
1820年,也就是阿贝尔在中学的最后一年,他开始考虑当时的一个著名数学难题——一般五次方程的解法. 这是一个已经拖了二百多年还没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阿贝尔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把这个设想告诉了洪波老师. 洪波无法理解阿贝尔的意思,他劝阿贝尔暂时把问题搁一搁,先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和入学考试.
1820年,阿贝尔以领取助学金的形式进入了克里斯蒂安那大学. 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年,阿贝尔就开始继续研究五次方程的解法. 一度,他曾以为自己已经发现了五次方程的解法,后由天文学教授汉斯顿把论文转交给丹麦数学家德根,请他提出建议,收到阿贝尔的文章后,德根进行了认真审阅,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错误,并写信告诉汉斯顿说:“阿贝尔先生虽然没能达到其目的,但充分体现了他的才华. 我希望阿贝尔先生不仅能研究五次方程的解法这种问题,而且能进一步研究在数学整体发展中具有更大影响的问题,比如说椭圆函数. ”阿贝尔从汉斯顿那里得到上述消息后毫不气馁,他感到德根教授是真诚的,他应该接受德根教授的意见,去从事椭圆函数的研究. 但是他也不能舍弃已经奋斗过的对五次方程的研究. 在大学的几年里,阿贝尔奋斗不息,因此长进很快.
1824年,年仅22岁的阿贝尔终于成功地解决了五次方程问题. 他得出的结果是:“对于一般的五次方程,不能仅仅依靠对其系数施以加减乘除与开方而获解.”对阿贝尔的这一成果,当时几乎无人接受.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曾经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失败的经历,人们难以相信他这样一个资历尚浅的人真能解决世界难题;另一方面则由于阿贝尔把文章写得过于浓缩,令人费解. 其实这也不应责怪阿贝尔,因为这是一篇不得不自费出版的论文,为了省钱,他只能把字数减少到自认为最低的限度,然而这个限度对他人来说却是不可接受的了.
1826年,以克列勒名义创办的《纯粹和应用数学杂志》正式问世,阿贝尔在杂志上刊载了五篇文章,其中就有关于五次方程的详细论述.
1826年7月,阿贝尔来到法国,在巴黎期间,他阅读了柯西关于椭圆函数的最新著作,产生了许多超越柯西思想的想法. 回到挪威后,他几乎通宵达旦地整理这种想法,赶写论文. 这时候的阿贝尔,光明与黑暗几乎同时向他投来. 由于他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的发表,阿贝尔开始被欧洲数学家们注意了,并且由注意转向器重. 当那些欧洲数学界的权威们了解到,阿贝尔在挪威仅靠“打短工”(当临时教师)来维持生活时,他们十分惊讶,联名写信给挪威国王,请他注意这位生活在其国土的天才,并请求为阿贝尔的工作与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然而,阿贝尔的健康状况却越来越糟了. 他常常连续咳嗽不止,还总发高烧. 阿贝尔也意识到自己在世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因此更加发奋赶写新的文章. 这是恶性循环呀!但阿贝尔已经不去顾及这些了. 写!写!写!阿贝尔顽强地写着,终于他的身体支持不住了,在光明尚未来到之前,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的宝贵生命却被死神夺走了.
1829年4月6日,阿贝尔与世长辞,时年27岁. 但是,在数学史上,他却留下了两大业绩——代数方程理论和椭圆函数论.
1830年6月28日,阿贝尔获得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大奖,他的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