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华
摘 要: 作者主要针对当前小学教育中有关生命教育中的挫折认识及思索,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挫折教育 生命教育 意义
挫折是什么?
失败说:“挫折是成长路上永远翻不过去的山,因为翻过一座山,前方又会有另一座山。”
懦弱说:“挫折是成长路上的一片荆棘地,会把人扎得遍体鳞伤。”
沮丧说:“挫折是被击倒后的眩晕,让人丢弃了信心,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这时,但丁走过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管别人说成长路上有多少挫折,你都要勇敢走下去,只有挫折会让你成长。”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在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搞科研,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没有经过千百次挫折失败,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法国的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种种困境。新世纪,由于竞争的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日益激烈,一些人一时陷入困境是常有的事。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人之高下,往往正在于此。然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磨难、经历挫折,经受得起困难和挫折,才能从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才能增强适应各种条件、环境的能力,才能在实际斗争中增长才干,逐步形成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意志,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绽放出生命的火花。
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炼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这种对孩子的艰苦训练,挫折磨炼,往往被家长和教师忽视。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多,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提高,早已告别饥寒,向温饱、小康水平迈进的今天,在许多人都把独生子女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都围着他们转的情况下,要提倡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不易为人们所接受。
在学校里,为了学生的安全,教师不愿开展那些可能带来危险的艰苦训练活动,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给学校、教师个人造成很大麻烦。在家里,家人总怕孩子受委屈,连简单的个人卫生都不让干,甚至连在学校里当值日生,也要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劳。平时可以看到:上学、放学时校门口有大量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小汽车接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数量相对减少,家长对孩子越来越宠爱,总想为他们创造尽可能优越的环境,让他们的生活过得舒舒服服。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反害了孩子们。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只能培养孩子的娇气、任性、傲气,在家里颐指气使,无所顾忌。一旦远离父母,则畏难如虎,稍有不顺,无所适从,甚至连生活也无法自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像研究寓教于乐的理论一样,研究确立挫折教育的理论。把挫折教育作为一门人生的必修课,使学校、社会、家庭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门思想品质、心理素质、道德行为、生命教育的基础课。
2.要使孩子们逐步理解并认识到吃苦耐劳的教育是自己成才的必由之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讲得就是自古以来凡是大有作为的人或担当历史重任的伟人,都必先受苦受难,历尽艰辛。“苦难”是通往胜利成功的阶梯和桥梁。正如美国的李蓝所说:“不要轻蔑任何的不幸与苦验,我们在它里面学到的东西比书本上要多。”
3.开展抗挫折教育,可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关注学生的现实挫折体验。比如布置一些社会调查的任务,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或作业让学生参与,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尽可能地为孩子们的挫折教育创造可实行、可操作的实际条件,坚持适当地、恰当地开展这一活动。
人生就是这样,到处充满考试失手、竞争失利,即使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可见,面对挫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让微笑代替痛苦,让进取代替沉沦,让振作代替失意,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美丽的一生。笑对挫折,会让你领略到清风、明月的美丽和最终胜利的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首小诗踏上人生之路吧: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怎样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快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的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我是杆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