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有关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用连线将有关概念和命题连接,然后在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是一种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的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在“内环境与稳态”这一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概念,如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渗透压、酸碱度等。这些新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如何理清脉络,更有效地学习这些内容,是师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教材只提供了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要更好地理解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必要复习初中学过的人体系统组成知识(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如何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则是师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尝试运用概念图的教学策略,解决上述难点,从而建立学生对细胞外液的整体的认识。
1 内环境的组成
在学习到内环境的组成时,学生通过识图知道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概念。通过动画分析出了细胞外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绘制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图(图1),并请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完成的准确性。教师继续在黑板上添加了内环境、细胞这两个概念,要求学生继续在原图的基础上与之建立联系。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在直线上加上可以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关键词(图2)。
在分析清楚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三个概念继续添加到原有的概念图上,从而建立合理的关系(见图3):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初中原有的人体系统的知识。教师首先准备好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图,并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细胞是如何获得葡萄糖分子的?获得后发生了哪些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
(2) 外界的氧气分子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在细胞内如何参与代谢?代谢产物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请小组的学生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向全班解释,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了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最后师生共同绘制人体系统参与物质交换的情况,将原有的概念图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