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2015-09-10 07:22周志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思维

周志丹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进入逻辑概括、抽象思维阶段,且随着学龄增加而加强。根据学生思维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在学生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内在关系与本质内涵。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既有感性认知,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对其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价?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遵循思维训练的四个层次,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既训练抽象思维,又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一、第一层次:认知性阅读思维——整体感知与局部解读结合

如初中课文《我爱这土地》,先让学生通过朗读,用直觉思维快速体会作者在这首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诗:苦难、执着、爱国。然后再运用语文知识对局部语言进行推敲分析,以便验证整体感知是否准确。比如,“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一句使用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再联系写作背景,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所造成的。而那只为她“歌唱”的“鸟”,就自然成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但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通过这样整体感知与局部解读结合的学习,学生对这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的认识就深入、准确了。再如初读《孔乙己》时,让学生谈谈对孔乙己的第一印象,许多学生会忽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总括句,将其提取后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联系上下文解读“站着”“穿长衫…‘唯一”三词。在深入的思考与辩论中,明晰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感知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为接下来理解小说的主题打下厚实的基础。可见在初步认知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记忆和直觉感知上,而是应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去体味弦外之音。我们反对单纯的字词练习而提倡在特定环境中掌握词语的运用技能,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二、第二层次:理解性阅读思维——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在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人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讲《故乡》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我”回到故乡初见闰土的情形:“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厚障壁”这个词的含义,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我”在看到闰土时的心境,闰土见到“我”之时的心理变化,“站住”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欢喜”和“凄凉”这一组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上台表演“我”和闰土初遇时的场景,模仿出当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让学生走进“我”和闰土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厚障壁”这一词的含义作理性的分析。由于有了对小说人物初遇场景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闰土逆来顺受、麻木绝望的生活态度和“我”哀其不幸却也无能为力的无奈悲凉的心境,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封建思想的荼毒。整篇文章如此读下来,学生便对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思想内容有了自己深刻的又客观理性的理解。

总之,尽量让学生明白应从一些有价值的关键处入手,摈弃那些“貌似热闹,实无价值”的地方,一切内容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的。从文章思路到作者意图,从段落局部到整体的主题意义,从情节线索到人物形象等等方面设计一些利于发掘深层思维的问题放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在理解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让整个阅读理解形成一个思维的整体。这就达到阅读教学第二层次的思维训练。

三、第三层次:评价性阅读思维——主观质疑与客观评价结合

完成了认知、理解两个层次的阅读思维训练教学,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谓之评价性阅读。它是读者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初中阅读教学中评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怀疑,批判、独见”三个思考点上,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诱导学生生疑,进而进行批判、评价。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点拨得当即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如在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教学中,师生们的分析评价一致:孤独磨炼意志,创造天才。并且列举出贝多芬、陈景润等名人来证明。而有的学生提出:“杜小康才和我们一样大,这么恶劣、孤独的日子,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心理上应该都是不利于他成长的!可为什么他却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话音刚落,当即引来同学的笑声,这名同学毫不示弱:“不然你去试试?”学生的看法虽然片面,但这种怀疑批判精神很可贵,教师要给予鼓励。而且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矛盾与问题,用辩证统一的眼光来客观评价某一事物。如在《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修死于操抑己?”“丢失生辰纲,过在杨志?”

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培养有个由低往高、由片面向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要求学生每发表一种意见都十分正确。长期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就会从幼稚走向成熟,渐渐炼成一双“火眼金睛”,正确区别事物的真假虚实、美丑善恶,其辩证思维能力将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

四、第四层次:创造性阅读思维——联想想象与逻辑推理结合

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指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思维的最高层次。其本质是求新求异。我们可使用这些指导策略:1.自己发现问题;2.多角度想问题,取其最佳者;3.善于假设推理;4.接受未成熟现象;5.讨论问题不机械,重变通性。鉴于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自我潜能的开发性阶段,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天马行空”的“异想天开”,建议以联想迁移、想象拓展为主,辅以逻辑推理。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有部分学生误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干勒,我便顺势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小组讨论:从小说情节的发展看,谁是主线人物贯穿始终?从人物间的矛盾冲突看,是谁的态度在不停地变换?从主题思想分析看,小说主要揭示的是什么?让学生围绕这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文章结尾处,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小说的情节该如何发展?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形?如果于勒没有破产,而是发了财回来,菲利普夫妇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说出具体情景后,还要指出为什么这样,要求学生对想象的内容依据人物的思想性格及情节发展作出合理解释。这样的想象,既有对原来人物形象的补充创造,又有对小说主题、情节、人物的合理推论,显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如能积极研究语文学科并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就能培养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良好习惯,让它慢慢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桃溪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