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阳
什么叫“习”?“习”不就是课内外安排的练习么?这样理解未尝不可,往深处说,习的内容又远非这样单薄笼统。拙文专门讨论一下语文教学中的“习”。
一、语文教学“习”的特殊性
练习是从事任何活动的方式,其共性就是实践性。不同实践中的练习又各有其特性,就语文教学说,其特性有以下三点。
(一)积累融通。积者,聚拢也;累者,叠加也;积是从范围上讲的,累是从程度上讲的,所谓广采博取,陈陈相因就是积累的特征。但是把积累看作是用麻袋装马铃薯是极不妥当的。尽管积累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种类也不相同,表面看起来彼此没有多少联系,但究其实,我们发现知识种类之间有一种天生的凝合融通的本质属性。同类知识更是如此。既不是散装,也不是组装,而是相互依托,彼此贯通,你我融合。实践证明,长期积累,烂熟于心,到一定时候,自会爆发创造的火焰。特别是语文学习,积累融通的特性更为明显,比其他学科的学习要突出得多。人们都说,数学学习是一环扣一环的,少一环就难以往下学;语文学习则不然,一次性的充分积累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跳过几环,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私塾里背诵了几百首(篇)诗文,进入学堂可以跳过初中而直升高中。何以致此,积累融通使然也。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练习”一定要突出积累的特性,扩大语文知识的记忆量,尽可能增大文质兼美课文的背诵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慢”求“快”。在学习中,“慢”与“快”始终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慢”能导致“快”;相反,为“快”而“快”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小学阶段的“识字”练习,任务既重,速度也慢,2500个常用汉字,谁也没有办法让学生在一年当中会认会写会用;而一旦过了这个关,学生的阅读速度就必然加快了。我一直主张小学后期和初中阶段是慢慢积累语言材料的大好时机,不要在这个时候大搞支离破碎的分析,如果这番功夫到了家,那学生后期的学习速度必定会快起来。反之,不得不学学停停,补缺补差,想快又怎么能快起来呢?因此,中学阶段的语文“练习”要在慢慢细摩语言材料上下功夫,尽量少出那些大而化之的综合思考的题目。
(三)中介转换。课文是典范的“例子”,是学习的一头,而实际应用又是另一头,这两头中间有一个中介转换环节,即“练习”。其他学科的“练习”,在中介转换上要弱一些或者几乎就没有。比如数学“练习”,它完全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形式,学得如何,做“练习”就知道了;并且,做过“练习”并不马上到生活与工作中去应用。语文“练习”就不同了,做好“练习”不是目的(尽管也有检验知识的内容),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而后到生活中去直接运用。比如学说话,做完一堆说话练习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立即提高说话水平;如果应用不好,没有成效,那就还得“练习”,直到应用合格为止。因此,我主张语文“练习”是学习的“起点”,要有意识地向“练习”之外迁移。课文是例子,练习也是例子,这是举一反三的“一”,而“三”便是无时不有的语文应用活动。
二、现代化语文教学对“习”的要求
搞现代化语文教学,要求很多,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也就是要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单就语文“练习”而言,要求是:
(一)建立“练习”之序。有效率的教学必然是有程序有目标的教学。“练习”之序是由训练之序而来的,而训练之序又是由教学的总体目标之序决定的,因此,教师安排“练习”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行事。
(二)发挥教示引导功能。就提高效率而言,教示引导功能的发挥更为重要,因为教示是依训练要求的教示。在教示下,学生做“练习”就必然依照训练程序行事,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直逼训练要点,少走或不走弯路。同时,教示是对学生的直接帮助。给条件,搭跳板,点迷津,拨疑难,抓要害,必然使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顿开茅塞,豁然开朗。自然,效率也是自不待言的。
使“练习”有序,有教示引导功能,不是容易做到的。有序,就必须做到“开口要小”,不能出笼统的题目。比如“概括中心”,这样笼统的题目看起来也有序,其实不分层次、不分角度,仍然没有体现“序”的本质特点。我们的课,我们的练习,有很多是有引导之名,而无引导之实的。试辨析下例:
关于鲁迅《故乡》的第一种练习设计——
1.分析下边句子的含义。
①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儿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分析下边一段话的含义。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依照上面同样的材料编出的第二种练习——
1.结合提示,分析下边句子的含义。
(材料同①②,略)加的提示是:注意思考故乡的美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看到了,“厚障壁”是比喻。
2.分析下边一段话的含义:
提示:①注意体会划线词语的意思。②注意联系上下文,有的要认真阅读上一段话。③划//的地方表明该段话分为两个层次,后一层对前一层含有解说的意味。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两相比较,很显然,第二种设计要比第一种设计更有教示引导的功能,提倡的应当是这一种。上文提到的“疑难点拨”于此也可见一斑。
三、另外几种“练习”形式
“练习”的形式自然是多种多样的,而现行教材的“练习”安排却比较单一化,变化不多。我设想了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一)穿插式练习。现在的情形是,课文在前,练习在后,给人的印象是,先指导学生学课文,学完课文后再做练习。其实,可以打破这种格局,把练习穿插到“课文”中去,这同于从前分析古文的评点夹注,在文章关键处,疑难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练习贯穿全文,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边读书,边讲解,边提问,边练习。
(二)把课文的某一部分直接变为“练习”。比如把课文某一段的标点去掉,要求学生加上;把课文的两段改为一段,要求比较层次的划分。这种练习当然不宜多,但如果抓住了点子,作用是相当大的。
(三)教前练习。即把原来在课文后的练习调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后即做练习;做练习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学的要点之一;把练习的结果纳入到课文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很有针对性。
(四)提示性练习。如本文所举的例子,除了题中提示外,还可以在题前提示;提示的也不限于练习方法,还可以是相关知识的归拢。比如一道关于中心句的练习,在开头加了很重要的话,“中心句在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段首、段中、段尾。开头提出了中心句,有时结尾还要照应一下,这种情况,我们归为第一类。看看下面的段有没有中心句,划出来……”这就是针对练习适当的讲点相关有用的知识,当然是有作用的。
——————
参考资料
[1]于漪《在探索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新蕾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陈树元《语文导练释疑法》,《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
(作者单位:阜南县阜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