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路 俞国良
不知不觉,罗、俞两位老师的双胞胎儿女就要小学毕业了。他们说,虽然姐弟俩不算出类拔萃,倒也身心健康、阳光开朗、自信乐观、品学兼优、爱好广泛,这些着实让他们欣慰。养孩子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快乐和希望。关于家庭教育知识,两位老师认为完全没有一个理论或模式可以照搬,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提供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教育,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本刊:说到陪伴,可能很多家长要叫苦了,那么多的工作和生活琐事需要处理,哪还有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啊?对此,老师们怎么看?
罗晓路、俞国良:陪伴就是要父母亲自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工作再忙,做父母的每天都要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娱乐、聊天。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就和父母越亲密。实际上,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会体会到极大的幸福和快乐。每天的晚餐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间,孩子们争着交流在学校的见闻和自己的看法,父母不时参与其中,既了解了孩子,又能自然地向孩子传递一些生活常识,诸如“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对待竞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便愿意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敢于在家庭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了。
孩子们年纪较小的时候,给他们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身教重于言教,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更为最重要。对现代家庭来说,良好的环境指: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中有爱的流动,父母恩爱、敬重长辈、彼此信任、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责任感,热爱生活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孩子才上一年级时,一天我们的车被别人撞坏了,我们去接他们时,心情不太好,告诉他们要走路回家,两个小家伙不但没有难过,反而使劲儿安慰我们,自己争着背书包、拿乐器,那么小的孩子就知道体贴人,着实让人感动。
本刊:虽说现在提倡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很多父母还是特别重视孩子的智能开发和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身体锻炼。在孩子们的体能发展方面,老师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罗晓路、俞国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觉得孩子在上初中以前,学习多少知识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身心健康,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康生活方式能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我们家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自己做,尽量选用安全的食材。孩子们从小喝白开水,对各种饮料没有兴趣,也不吃垃圾食品,家中零食几乎无人问津。虽然孩子是双胞胎,但我们并没有把他俩带得很娇气,而是大胆让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尝试各种游戏运动,保证孩子作息时间规律。因此,孩子们的体质从小都很不错,不属于特别爱生病的孩子。
孩子们对游泳、轮滑、滑冰、滑雪、体操、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都有浓厚兴趣,因为在运动中,不仅能体验到运动本身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我们觉得这也是一个小窍门吧,孩子都喜欢和同龄人交往,父母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和小伙伴一起运动、娱乐、学习,父母自身也得到了解放,不用担心整天被孩子缠着,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孩子们从小就爱撒开了与小伙伴们一起奔跑打闹。这种快乐非常纯粹,父母一定不要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而加以禁止。因为我们的放手,孩子们的运动能力都不错,是学校田径队的成员,每周两次田径队的训练,对他们体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很少因为生病耽误学习。女儿还在海淀区运动会上取得过短跑冠亚军的好成绩。
本刊:刚才,老师们提到虽然两个孩子“不是出类拔萃,倒也身心健康、阳光开朗、自信乐观”。自信、开朗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重要保障。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这些优良品格呢?
罗晓路、俞国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自信陪伴孩子一生。不要用考试成绩作为孩子获得父母爱的条件,也不要因为孩子表现好就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而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青春期前的孩子,自我意识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父母或老师怎么看待他们,他们就会怎样认同自己。因此,父母要用放大镜来看我们的孩子,发现他们身上一点点闪光的东西,加以肯定,孩子们自然就会不断地去强化这些闪光点,充满自信地面对世界。我家女儿从小喜欢和小朋友玩,善于处理与小朋友间的矛盾,不太能静下来看书,儿子却非常喜欢阅读,常常到父母的书柜里找书看。我们就会当着他们的面,带着欣赏的语气夸奖他们的这些行为。慢慢地,女儿更多地表现出善于与人相处的特点,在班级和少先队组织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组织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儿子更是博览群书,知识面现在比我们可能还要广。
我们觉得,父母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大胆地去与世界接触。音乐、美术、运动、旅游、志愿者活动、科学实践、烹饪等等,都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们在感受世界的不同面的同时,也在觉察和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慢慢地,他们对理想的自己就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利用假期,我们带着孩子感受发达国家高科技、现代化的生活,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产生勤奋学习建设国家的动机;也会到落后山区和留守儿童一起生活,感受到了不同层面的生活状态,激发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助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