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易
刘老师:
您好!我儿子九岁了,他还有一个弟弟,我们一家四口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我自己做了点小生意,每天都很忙碌,带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了老人。孩子学习还是挺不错的,可就是平日的一些习惯让我苦恼。
老人带孩子也很尽心尽力,可是,我们经常会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发生很多的不愉快。老人对孩子是宠爱有加,生怕孩子受罪,本应该孩子做的事,老人也往往会越俎代疱,担心孩子做不好而不让他动手去做。
都九岁的孩子了,奶奶还会给孩子擦屁股,平时只要是孩子遇到问题就会大声叫奶奶。奶奶这边呢,只要孩子一叫,不管手里有什么活,都会放下,为孩子“排忧解难”。
我担心的是,孩子都已经九岁了,自己的事情还不能够自己去完成,这会影响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对奶奶的这种依赖性,也会影响到他性格的形成。在老人面前,我还不能批评孩子,怕老人不高兴。
我该怎么办才能既教育好孩子,又不与老人起矛盾呢?
河北铭妈
铭妈:
你好!老人教育孩子,就是特别疼爱孩子,他们也很想把孩子教育成人,也希望看着自己的晚辈能够出人头地。但是,当教育遇上爱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偏差。也就是说,教育是理性的,爱却是感性的,老人爱孩子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力度。当然,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建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的,所以,教育会给老人对孩子的爱让路,这就是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
让老人带孩子并没有错,可是,老人对孩子的那份爱,有时却失去了原则、没有了底线,转变成了溺爱。这份溺爱,偏离了教育的方向,让教育失去了效果。
同样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父母处理起来,可能就比较严厉,目的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从而会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以达到教育的效果。比如孩子看电视,老人可能是得过且过,孩子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愿意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而做父母的就会给孩子设定时间,到时间会提醒孩子,或者是告诫孩子该去干什么事情了,甚至还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
类似的事情在日常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这就是两代人教育观念的不同,爱的方式不同,都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有效的,认为自己才是真的爱孩子。
老人无原则的溺爱,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弊大于利,因为,溺爱只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减少锻炼的机会,从而延缓孩子的能力发展,还会让孩子形成自私、自我、不懂得感恩、懒惰的不良心理模式。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协调好三代人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做出榜样,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自己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抽出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搞一些活动,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引导孩子学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中,逐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孩子有了好的习惯以后,老人也就会修正自己的方法。指责只能让问题愈来愈严重,起不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主动地去征求老人的建议,听听老人的想法,把孩子的优缺点拿出来经常和老人说一说,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案。
作为扮演子女和父母双重身份的年轻家长,要明确角色、尽到责任,不要一味指责老人。两代人的教育观念虽然存有差异,但是,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三分钟热度,教育是一个需要陪伴的过程,而不是看到不顺眼的就批评指责,忙起来的时候就把孩子放给老人,自己不管不问。当孩子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自己标准的现象时,反过来又会怪老人没有带好。只要自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就会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即便是遇到和老人观念不同时,也会耐心地去解释,以此得到老人的认可。
当遇到观念和方式不同时,不要强调孰对孰错、相互抱怨,要寻找有利因素,找一些有利的案例和资料,让老人看到因溺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让老人得以信服。比如:孩子吃饭的问题,老人总希望孩子能够多吃一点,认为吃得多就是好,专门做孩子喜欢吃、愿意吃的,生怕孩子吃不饱,这时父母就要告诉老人:这样会忽略营养均衡的搭配,从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肥胖,身体素质下降等不良的影响。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成员关系,“家和”是基础。溺爱也是因爱而起,老人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老人也需要爱,老人的这份需求只不过是转化成了一种对晚辈的爱而已。不要忽略了对老人的照顾,对老人的一份爱,这是老人情感的一种需求,当老人的需求被满足以后,许多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父母作为老人和孩子的衔接纽带,要注意搞好关系,平日里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形成教育的统一战线;对孩子也要多关心,可以跟孩子讨论如何对待老人的想法,引导孩子尊老、敬老、爱老。
孩子是联结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一条纽带,更是一个需要在家庭中获取情感滋养的小苗,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隔代教育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而不至于成为家庭冲突的导火索。
总之,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只不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即便是夫妻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存有很大不同,更何况隔代教育呢?只要正确面对,隔代教育同样会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