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课外的家教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是怎样的帮助才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成绩,而不只是一味地以牺牲他们的休息时间为代价。我的建议是找一个相关学科专业人士,把孩子近期的作业和试卷认认真真地看一看,这专业人士是会判断你的孩子在这个学科上的问题在哪里,然后给出有效的建议,而不是让孩子每个周末和假期都到他家去接受家教。
我们所说的家教辅导,大多数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家里弄几个孩子,发一份练习题或试卷,大家先做,做好了,一起讲一下就完事,很少有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问题来教的。我们夫妻两个从来不给人做家教,偶尔也会给亲戚朋友的孩子做一下诊断,将问题找出来,提醒他这个问题的要害在哪里,不解决会带来哪些后续的问题,让他自己认识到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进而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这当中不会牺牲孩子多少休息时间的。
寄希望通过家教一下子提高几十分不可能的,因为有考试分数就有高低起伏,那是正常的,如果一直是第一,那反而是不正常的,我们要关心的是孩子除了会做题、会考试还会做什么,如果其他什么都不会,那不就是考试的机器了?
我有个建议,家长有钱还是省省,把请家教的钱积攒下来,有机会让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这决定了不同人的智能因子不一样:有的具有特殊的天赋,有的平平常常,有的兴趣点在运算上,有的兴趣点在运动上。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就要努力找到他身上的亮点,也就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接下来就需要鼓励,让他把这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发挥到极致。比如说有的孩子有表演的天赋,有的孩子有唱歌的天赋,有的孩子有绘画的天赋,有的孩子有动手的天赋。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考试从来就考不好,但是他手很巧,什么东西到他手上,他能够大卸八块,然后又完整地拼凑起来。
精神医学家斯特拉·契斯进行过一项长达45年的空前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婴儿期一直延伸到成年期。从1956年开始,她就跟踪随访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238名新生儿,观察他们父母的不同育儿之道,探究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经过最初10年的实验探究,她指出,孩子不是一个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机器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父母能欣赏这种独特性,孩子就能茁壮成长。她的研究验证了一位成功家长曾经对我说的育儿之道:对待孩子的相同之处就是区别对待,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我总觉得,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这些成人的思维定势。我们习惯了用我的方式或者你的方式解决问题,很少有第三种选择。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应该放下自己的观点,在他人的观点中找到另一个观点。
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希望老师给我们一本葵花宝典一下子解决问题。或者希望在我们认为学习好的孩子身上找到参照系。而我一直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你不要拿你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他如果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了,还是你的孩子吗?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而且老师不是他的亲生父母,许多问题老师是帮不上忙的,不然许多老师也不会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纠结了。
纠结的背后是,我们其实就是为自己,为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能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你心里想:“要是我家的孩子考上清华,我就抬得起头来了”。孩子在许多时候,不过是我们的招贴而已,他们考了好学校,有了好工作,就可以光宗耀祖了。所以我们总是用我们的标准要求孩子,如果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就纠结,就上火。于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纠葛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大。而改变对抗的最佳选择就是寻找第三个选择。
发现孩子有问题,我们就要面对问题,不要逃避,问题在那里,不解决,永远是问题,唯有正视并解决它。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是自以为很了解孩子,而事实上我们总是知之甚少。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不关注孩子。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我们就要努力了解孩子。
一位家长跟我说,她孩子的学业成绩一下子由前几名掉到三十几名之后了,而且总是流露出“不想学”“上学太累”的想法。其实,这正是孩子的真心话,现在的孩子,学习真的是太累了。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就会转变思考问题的立场。我们就会去思考为什么成绩一下子会落下来,为什么过去没有埋怨,这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使得孩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原因找到了,才可能解决问题。
早在80年前,有位教育家就提醒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密室里进行,也就是要关起门来,你跟孩子两个人悄悄地说,还要替他保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使用“发言权杖”沟通法则,其实就是倾听,你认认真真地听他说,找机会与他闲聊,聊跟学习无关的事情,闲聊是最没有堤防意识的,不经意当中是会把他的隐私暴露出来的。
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学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直觉会给我们带来创意和乐趣,我们要以双方的差异为荣,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没有差距就没有自我。你的孩子如果跟你一样,你还有希望吗?
许多事情我们还是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天分,这是我们最佳的选择。人生,其实是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前景的,你设计得再完美,也只是设计而已,将来的路还是要孩子们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