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军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而传统教学设计观相对滞后,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在无形中阻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生本教育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认真领会生本教育的精髓,紧跟课改步伐,调整教学设计观,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反思完善。下面就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班级之间存在差异,班级之间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情多一些了解,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层次性,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用宽容的态度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的难度和不同形式的作业或考试内容,只有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才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大发展。
例如笔者在上《欧姆定律》时,设计了四人一小组的实验活动,并进行了学法指导:①任务分工:甲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乙设计实验过程;丙观察实验现象;丁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并对本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②各自准备。③互帮互助。因生态班学生基础扎实,故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常态班上这一课时,因考虑到常态班同学的基础较薄弱,在实施过程中先指导四位同学给大家作示范,起导航作用,然后让大家合作讨论,讨论时笔者下组进行适当指导。由于有示范有指导,这些做法在常态班合作时取得极好的效果。这两次的成功,笔者认为不仅是因为设计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与实效做具体指导,视学生水平而调整难度梯度。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再通过“教书”传授知识。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设计难度适当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习,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
例如笔者在《摩擦力》教学中先让学生“献计献策”,说说让车辆在雪灾天安全行驶有哪些办法?这一问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争先发言,由此引出改变摩擦力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说说车辆在雪灾天安全行使的主要方法,最后让学生对照生活中具体使用方法的图片畅所欲言。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每个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兴趣乃万事之师,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多做文章,如教学的引入上;也可以在视觉听觉上别出心裁,如准备相关音像材料等;还可以在学生情绪不高时穿插一个物理小故事、一个网络用语,幽他一默等。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才能形成持续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三、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若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就必须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在生本教育下,教师被赋予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力,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站在这个角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精心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素材为教材内容,更重视物理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在社会背景中认识物理现象及规律。
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创造,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因为学情的需要,可以是因为教学风格的需要,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简化,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教材学习领域
科学教育即生活,科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和活水不断注入所探究的内容中,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教育有两个指向:社会和心灵。换句话说,教育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同时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而科学是连接社会和心灵的桥梁,是生活。因此,物理课应紧紧联系社会、时代、生活,融入时代气息,融入生活滋味,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源头才有活水来。
总之,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上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教学设计就会量体裁衣,充分发挥教学的服务意识,收到教学实效。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