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群
语文是立体而复杂的存在,所以语文教学多面且庞杂,什么都可以抓,但没有一种教学思潮可以一把抓。笔者相信每一种教学都可以给孩子一些语文的东西。一线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文本进行价值取舍。
时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兴起“语用”热,如果一堂公开课不重视“语用”,就会被批评。“语用”从大方向来说,属于工具性范畴。这些年课改走来,我们都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我们努力寻求平衡。但课文各有特点,有的适合“语用”,有的适合从人文角度教学,尽管两者相互依存,但我们允许教学中有轻有重。笔者从人教版教材中挑两篇文章,结合自己的体验,重谈人文性问题。
一、人教版四上《卡罗纳》
这篇文章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讲述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文章十分感人,细节重重,处处体现着一个“爱”字。
课文一开始就写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有爱的老师提前嘱咐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走进学校,“‘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视地望着他”。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的时候,老师把他拉到跟前安慰他、鼓励他。
当卡罗纳看到书中的母子插图号啕大哭时,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而同桌的“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放学了,同学们都“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母亲来接“我”,“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后来“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理解、相互关爱;二是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教学显然是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但细读文本,笔者被故事深深打动,文中的“爱”让笔者无法平静。
我们处于缺“爱”的社会,在这个冷漠的世态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播种“爱”的种子,让“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果语文教师都不主动肩挑教孩子“做人”的担子而沉浸在语言文字训练中,那么教孩子“做人”的任务该由谁来担当?让别的任课教师肩负显然是主次颠倒的。
我们的孩子不懂爱、不会感动。教过五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在五下习作四让学生“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写不出来。孩子们不会感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心智发育、情商高低有关,更与他们泡在爱中成长有关。他们把别人给予的爱理解为理所当然而身在爱中不知爱。在课堂上渗透爱的教育,拨动孩子们那根若有若无的情弦十分重要。
故《卡罗纳》这篇文章从头到脚每一个字眼都闪烁着爱的光芒,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性之美多么值得我们去咀嚼、去品味。
《卡罗纳》这篇课文应该淡化语用,教学价值取向应该在人文性上。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书特书一个“爱”字,让孩子们通过语言文字细细体会、深深感悟。
二、人教版六上《金色的脚印》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狐狸的传奇故事,歌颂了爱的力量。
课文中有两种爱。一是狐狸之爱。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先“调虎离山”,后“深入虎穴”,体现了老狐狸的爱子情深。二是人与狐狸之爱。正太郎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老狐狸反过来救正太郎,说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就能创造温暖美好的世界。
此文文本较长,故事引人深思,笔调委婉柔绵,可以语用的点很多。如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边,仰起脖子嗥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烘托出一种孤冷的、让人不免悲伤的氛围。特别是“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ABB格式词语的连续出现,不但增强了语言节奏,更增稠了那份悲凉。
如文章结尾“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不但和题目《金色的脚印》呼应,使文章前后相扣,更重要的是这个结尾多么耐人寻味。“金色的光芒”含义深刻,“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引人遐想。
环境烘托、相同格式词语连用、点题、含义深刻的词句、耐人寻味的结尾,这些都是第三学段学生需要训练的语用点,而笔者更关注的是文本传达的浓浓的爱。
让我们看看主人公正太郎的所作所为。
“正太郎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他想,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
“‘大概是觉得救不出小狐狸,死心了吧。不如早点给小狐狸解开铁链子,这个样子真可怜。’正太郎想”。
“正太郎正想替小狐狸解开铁链子,就在这时,老狐狸开始做一件不寻常的工作,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老狐狸觉察到无论如何也咬不断那铁链,就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正太郎想,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可能更好一些”。
“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他就留下一些,扔到地板下面;还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地板下面那只破碗里”。
“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把小狐狸救出来的时候,该是多么欢喜呀!正太郎一想到这些,泪水就不由得涌上眼眶”。
“一天,正太郎放学回家,经过仓房,往小狐狸的窝里探头一望,却连小狐狸的影子也没看到。他急忙去问妈妈,妈妈告诉他,小狐狸让安田先生带走了。正太郎急了,他说,必须把小狐狸还给它的父母。说完,就朝山那边安田先生的牧场跑去”。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纯净又细腻入微的小男孩。
我们来看这四个浓墨重彩的心理活动:第一次他想到小狐狸在叫妈妈,觉得它多可怜;第二次他想解开铁链子,觉得它真可怜;第三次他想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会更好些;第四次他想到老狐狸救出小狐狸的那一刻,感同身受地热泪盈眶。在正太郎的小小世界里,人和狐狸没有什么区别,他悲伤着狐狸的悲伤、感动着狐狸的感动。可是,他为什么不直接放了小狐狸呢?既然爱着狐狸,为什么还要让他们一家经历漫长的折磨呢?“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可能更好一些”该怎么理解呢?这篇文章最大的人文力量就在于此。
直接放了小狐狸是爱,但只是小爱,略显简单粗暴,因为这个爱只是从正太郎立场出发,没顾及狐狸的感受;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是爱,而且是大爱,更显人文关怀,因为这个爱是从老狐狸角度出发的,最大限度地给予老狐狸展示母爱的机会,让狐狸一家在磨难中深切感受亲情和爱的力量,从而对亲情和爱有更浓稠的体会。一个小小的男孩对爱有如此深入的理解,多么难能可贵。这不正是我们的孩子十分缺乏的吗?爱不是廉价的给予和施舍,爱应该是站在别人立场替别人考虑,设身处地地尽最大可能在别人不知不觉中给予帮助和关怀。
教参中说本课学习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也许不应该这么深入解剖与教学,但忽略这个特殊细节,无视这颗细腻的爱的种子,语文教师如何落实文以载道?要知道,小学课本中这样的文章少之又少。
故《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应该忽视人文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书特书一个“爱”字,让孩子们通过语言文字细细体会、深深感悟。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义务,播散爱的种子一样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