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形近义汉字词教学策略

2015-09-10 07:22王磊
考试周刊 2015年45期

摘    要: 对于学习者来说,中日同形近义汉字词在最易产生“先入为主”带来的“正迁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负迁移”影响,出现“异质化”状态。本文从语义教学、语法教学、语用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 同形近义汉字词    语义教学策略    语法教学策略    语用教

在面对历史重大变革及现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借汉字之便实现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产生了众多的同形汉字词,即“用相同汉字书写的词”[1]。中日同形汉字词不仅对学科建设、学术规范的促进与完善的影响是空前的,而且丰富了各自的语言词汇系统。但中日两国都经历了文字改革,不能望两者全部对等。因此,本文的同形汉字词定义为“不考虑读音、字数、借用关系,即使存在由中日两国文字改革而造成的字体的差异,但汉字源流相同,存在于汉语与日语之间的同形的汉字词”[2]。

中日同形汉字词一般分为同形同义汉字词、同形近义汉字词、同形异义汉字词。同形同义汉字词、同形异义汉字词给中日两国学习者带来的困扰要小于同形近义汉字词。因为同形同义汉字词不仅表层结构信息的字形相同,而且深层语义信息和交际效果语用信息对等,学习者可以“望文生义”,几乎不构成任何困难。同形异义汉字词只有表层结构信息的字形相同,深层语义信息和交际效果语用信息完全不对等,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和重视。同形近义汉字词虽然表层结构信息的字形相同,但深层语义信息和交际效果语用信息有交集而不完全对等,此时最易产生“先入为主”带来的“正迁移”,又不可避免地产生“负迁移”,出现“异质化”状态。本文拟通过中日同形近义汉字词的语义教学、语法教学、语用教学等方面的论述,提供一些解决策略。

1.语义教学策略

语义教学是难点之一。我们可以“采用异同对比的方法,由已知求未知,由相同点求不同点,让学生有亲近感和熟悉感,然后在对比中导出不同词义及用法,解释、说明及练习的重点放在差异上,这是中日汉字词语义教学的基本原则”[3]。同时,应该注意近义词的讲解和学习,因为每一种语言的语义都是成系统的,要对两种语言的语义进行对比,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系统内的近义词。

汉语的“参加”和日语的「参加」基本同义。如:「オリンピックに参加する」(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革命に参加した」(参加了革命)、「団体旅行に参加する」(参加团体旅行)、「春の植樹に参加した」(参加了春季植树)等。“汉语的‘参加工作’不宜直译为「仕事に参加する」,可译为「就職する」或「仕事に就く」。但当「仕事」前有限定语时,可使用「…仕事に参加する」。例如「先生の研究仕事に参加させてください」(请让我参加老师您的研究工作)”[4]。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中日同形汉字词「就職」,需要对其进一步解释。日语的「就職」专指“参加工作”,而汉语的“就职”指的是“正式到任(多指较高的职位)”[5]。

汉语的“期待”和日语的「期待」也基本同义。如:「ご成功を期待する」(期待你的成功)。但日语中还存在近义词「待ち望む」,两者的区别是“「期待する」用于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情况。「待ち望む」用于通过自然变化和时间上的等待就可以实现的情况。因此,「ご成功を期待する」表達的是鼓励对方,希望他能积极努力的心情。如果置换成「待ち望む」,表示的则是以对方一定成功为前提,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的心情。另外,「期待する」还有「~に期待する」的用法,而「待ち望む」只有「~を待ち望む」之用法”[6]。

2.语法教学策略

词性是语词的语法信息。汉语词性的标注虽然很难,但也是信息化时代、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提出的要求。虽然“中日汉字词大部分词性相同,一小部分词性不同”[7],但因为一个词所具有的词性常常不是单一的,兼类现象很普遍,因而两者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形态。主要表现为:

词性不同,其意义往往也有差别,应该从相同的部分导入,把重点和难点放在词性不同的部分。

3.语用教学策略

语用主要指搭配对象、语体、褒贬等。教师应该首先熟悉同形近义汉字词的语用规则,然后通过对比的方法导入语用知识,即从汉语的语用入手对比异同,重点区别、强调相异部分,在语用的说明与练习上要花大工夫,同时注意和语义、语法知识并重,以便教给学生自然的、马上能用的语言。

汉语的“莫大”和日语的「莫大」都有“没有比这个再大;极大”[8]的意思,但汉语的“莫大”是日常用语,而日语的「莫大」是书面语体。搭配对象虽有相同之处,如:「莫大な損失」(莫大的损失),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汉语的“莫大”后常接“光荣、幸福、罪过、灾难”等,此时应使用「この上なく大きい」「極めて大きな」,日语中还可以接「借金」「費用」等。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是中性词,而日语多是贬义词,且常和金钱相关。

4.结语

中日同形近义汉字词的存在,对于学习者来说既便利,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同中求异,重点讲授、练习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不同。并且要注意语义、语法、语用知识并重,以便教给学生自然的、马上能用的语言。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能从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中日同形近义汉字词异同点产生的原因和演变过程,留待下文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M].北京:中华书局,2010:21.

[2]何宝年.中日同形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

[3]于冬梅.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98.

[4]王磊.新日语能力考试词汇全攻略N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98.

[6]王磊.新日语能力考试随身书词汇全攻略N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490-491.

[7]于冬梅.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9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16.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汉语国际化背景下的中日汉字词学习与教学方略”(编号:2014-GH-188)、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编号:132400410346)的阶段性成果。

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