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华
摘 要: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更努力地将文化课学习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忽视国家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长久工作及适应职场及就业压力的前提,因此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师的责任越来越重,如何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的同时以合理的运动处方加强身心素质的教育是体育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普通高校 身心素质 运动处方
1.引言
1.1概述
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是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原理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心理、专业、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男性大学生由青春期走向成年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这一时期是学生身心变化、个体差异出现分化最明显的阶段,是男性大学生心理、生理、社交能力、学习模仿能力、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快速发展时期,通过深入了解男性大学生的身心变化情况并提出合理的运动处方,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身心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男性大学生群体的锻炼时间、地点、项目、目的等特征,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SCL-90评价量表对大学生身心素质作出判断,并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提出运动处方,参照处方实验前后的身心素质变化进行实践验证,确保处方的有效性,以期对今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
2.1.1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主要通过相关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原理对受试人群进行身心素质评价后得到的科学的、全面的、完善的运动健身方案,从人群划分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运动处方、大众运动处方、恢复性运动处方几种,从效果划分可分为运动强度处方、运动类型处方、器官功能性处方等,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旨在通过合理的运动处方对需要锻炼的人群进行合理检测,提出合理方案的目的。
2.1.2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通常指某一类人群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包含柔韧性、灵敏性、耐力、力量、速度等,心理素质包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总体来讲,身心素质是一个独立的人通过身心发展,促进机体正常发育,对外界树立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是高等教育学领域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手段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调控作用,在不影响个性发展的情况下,指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审美观、世界观并增强体质的过程。
2.2国内外关于不同运动处方对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研究情况
张海雷在《浅谈健康体育教学与身心素质的培养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提到,大学生的教育应以身心素质教育为主,不仅仅从文化知识的传承以评价大学生的能力,学校应统筹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师对身体素质发展的认知,通过合理的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能力。
刘灿模在《论运动处方及其应用》中指出,运动处方是通过科学健身方法为锻炼者提供详细的、具体的、量化的运动方式方法,包含运动强度、运动目的、运动时间等,从而达到明显的锻炼效果,对锻炼者的运动能力、心理状况有整体的调节作用,促进锻炼者身心全面发展,近阶段的运动处方更多的是大学生运动处方,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活模式、运动模式、交往模式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运动处方方案,以此作为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将其列入教学模式中,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应用。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北京市十所高等院校中的3500名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其锻炼时间、目的、地点、项目、体育消费等情况,并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SCL-90评价量表对其身心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运动处方,通过处方实施的前后对比对处方的有效性进行判断改进。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查阅1992年至2015年相关文献研究40余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及提炼,对国外的研究资料进行汇总,为本文提供宝贵数据及经验支持。
3.2.2问卷调查法
本文以北京市部分高等院校男性大学生锻炼情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关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男性大学生锻炼水平》的调查问卷,通过多位专家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讨论以重测法保证问卷的精确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信度计算结果ɑ在0.92~0.936之间,符合可信度要求。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及回收形式,以保证问卷的准确、真实性。
3.2.3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相关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文章所涉及内容进行研究,以便解决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问题,保证学术科研的严谨性。
3.2.4逻辑分析法
本文在分析文献数据资料时,运用类比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有效逻辑论证方法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3.2.5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软件对本研究问卷取得的数据进行有效验证,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后,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高等院校男性大学生锻炼现状研究
4.1.1男性大学生锻炼目的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北京市十所高等学校中的3500名男性大学生锻炼水平的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的锻炼目的性较复杂,且与其学业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
通过对北京市高校中男性大学生锻炼目的的分析可以得出:男性大学生锻炼以考试为目的的占50.7%,以健身为目的的占24.6%,以娱乐为目的的占11.3%,其他目的的占13.4%。从数据可以较明显地发现,现阶段北京市高校男性大学生对锻炼没有很高的热情,更多的学生是为通过体育考试而进行锻炼,其锻炼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有11.3%的男性大学生以娱乐为目的,其锻炼热情直接导致锻炼效果的提升、锻炼方式的改进,但由于其基于学生的兴趣,因此对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无法做出强制性要求,锻炼效果不佳,从调查的3500名男性大学生获知,仅有24.6%的男性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并强制性地进行健身锻炼,且由问卷得知,此部分学生中70.6%的认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后继的学习,同时是对自身意志品质的考验,这是他们热爱运动的原因。
从影响男性大学生锻炼因素进行分析得知,仅有3%的男性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可知体育锻炼的作用普及较良好,从3%没有兴趣的男性大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其中并没有人认为体育锻炼纯属浪费时间,全部调查人群对体育锻炼的原因均有了解,其没有兴趣的原因是绝大多数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及懒惰心理。另外由图2可得知在3500名男性大学生中,21.6%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无法学习感兴趣项目的技战术,这说明目前北京市高校中体育师资配备仍显不足,应继续加大不同项目的师资引进力度,增强学生的锻炼热情。20.1%的男性大学生认为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免费开放场所过少,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备,场地限制了他们的锻炼热情,政府应加大锻炼场地投入力度,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学生有效的锻炼时间、锻炼热情。同时,家庭困难学生影响其锻炼在全部调查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北京市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中小城市,部分贫困学生在北京的生活较困难,致使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所需锻炼器材,或通过锻炼时间挣取生活费用,且就部分中产阶级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在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均表达了家长对锻炼表现的不屑,认为年轻人不需要锻炼。造成这20.1%的学生无法锻炼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应从老一辈对健身锻炼的认识及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入手加以解决。其余影响大学生锻炼的因素包含学业的压力、缺乏锻炼意识两个方面,应从高校教育手段、方法、内容入手加以改变。
4.1.2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及锻炼消费分析
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多以对抗性练习为主,较女性活动量大,消耗大,强度大,平均年消费额与锻炼项目具有相关性。
由图3可以发现,男性锻炼项目由多至少分别为球类37.7%,游泳15.8%,器械12.6%,跑步11.3%,自行车10.1%,轮滑8.3%,滑雪4.2%,其中年均项目消费额滑雪2470元,轮滑1750元,游泳1580元,跑步1310元,自行车1180元,球类760元。由图3得知,球类项目是男性大学生锻炼的主要方式,其年均消费金额在所有项目中花费最少,滑雪是所有锻炼项目中锻炼人数最少消费金额最高的。由此可知,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与消费金额呈反比趋势,即消费金额越高锻炼人数越少,反之亦然。球类项目是所有项目中锻炼人数最多的,除消费金额影响外,通过调查问卷发现,74.3%的男性学生认为球类项目的对抗性、团队性、锻炼强度较高,能够很好地激发锻炼热情,跑步类项目是体育类项目的基础,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通过跑步作为锻炼项目的人数仅占全部调查人数的11.3%,位列所有项目的倒数第三位,通过分析,跑步类项目的缺点在于较枯燥、无配合、肌肉酸疼等几个因素,因此在今后提高男性大学生身心素质时,如遇通过跑步方式进行练习,应注意通过多种手段配合增强锻炼热情及效果,例如接力、折返跑、趣味游戏等。
4.1.3男性大学生对锻炼效果的认知分析
通过对3500名在校男性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得知,男性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对身体起到何种效果的认知上,62.1%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主要练习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及灵敏性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并不十分重要仅占15.1%,而不了解体育锻炼效果的学生占13.2%。男性大学生的锻炼体现了其注重身体外在形态,着重发展肌肉与美,忽略灵敏柔韧性对身体结构的改造,灵敏柔韧性应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通过发展灵敏柔韧性达到对其他项目的辅助及促进作用,图标显示出当代男性大学生对此部分锻炼认知的薄弱,而13.2%的人群对体育锻炼效果并没有足够的认知,这反映出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的普及与推广。
4.2不同运动处方实验前后男性大学生身心素质情况分析
不同运动处方对男性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影响效果、影响方式等均有不同,我们将运动处方归纳为三类: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是通过经验分享的方式,以特定的环境参与整个教学,具有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效果,通过绝大多数的户外训练从身体机能、思想意识、团队配合协作、发现思维等予以改善的处方模式。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属于传统处方模式的一种,它集康复性处方、预防性处方于一身,通过该处方以精神疲劳感、躯体疲劳感、精神愉悦性、自我能动性、自我认知性、团队协作性等方式加以进行身心素质的改进,练习方式主要以高强度、多种类、长时间的训练为主。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属于新型运动范畴,它主要通过部分体育类活动具有的协同性、合作性、强迫性进行运动,以体育社交运动进行思想交流,以体育社交运动进行感官体验,它与拓展训练处方、强度训练类处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以社交活动为主,以体育类运动为辅,其主要目的是以体育运动为媒介进行多种多样的社交活动。
为对比三类运动处方对男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我们从调查问卷的3500名实验对象中,再抽取身心素质水平较接近的300名男性大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采用不同运动处方进行为期半年的实验,通过收集实验前后身心素质的差异性变化,对三种不同运动处方的改良因子、效果进行分析。
4.2.1实验前后男性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00名相似度较高的男性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对比实验,将300名大学生分为3组,第一组使用拓展训练处方进行练习,第二组使用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第三组使用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分别进行练习,通过spss进行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表中共涉及7个不同项目的实验结果,其中身高、体重、BMI反应的是男性大学生身体形态,即身体姿态、体型、营养情况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其中BMI指数反映人体肥胖程度,BMI主要指出身高与体重的两个基本因素的情况,BMI的算法为BMI=体重(KG)/身高(M)2,在国际上一般分为过轻、适中、过重、肥胖和非常肥胖五个程度,国际标准体重为22。男性女性指标分别为:男性低于20,20-25,25-30,30-35,高于35,女性低于19,19-24,24-29,29-34,高于34。身体机能方面主要测试肺活量,是对人体各器官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肺活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体生长曲线、发育情况的水平,通常情况下男性大学生的肺活量随着锻炼因素和年级增高有所不同。身体素质通过引体向上、50米跑、1000米跑测定男性大学生肌肉与各器官协同运动的能力,并对力量、耐力、柔韧、灵敏、速度进行考量,具体来讲,引体向上主要考察人体肌肉发展水平,50米跑测量磷酸原供能系统及其爆发力水平,1000米跑测定糖酵解供能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情况。
由实验所得前后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拓展训练处方进行练习的学生7个项目的p值均大于0.05并无显著性差异,证明通过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对身体进行改造的程度并不明显。利用强度训练类及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进行对比后发现,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身体改造情况尤为明显包括身高、体重、BMI、肺活量、引体向上、50米跑、1000米跑的7个测试项目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社交类运动处方中除身高、体重、BMI值差异性较小外,另4类也均有显著性差异,比较单独项目肺活量、引体向上、50米跑、1000米跑的差异性大小发现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肺活量、引体向上、50米跑三项的差异度均大于使用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1000米跑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差异性更大。
由实验可得知: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较小;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均有大幅度改善;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对身体形态影响较小,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况有大幅度改善;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在对人体糖酵解供能、有氧氧化供能方面效果明显。
实验进行前后通过调查问卷对以上300名男性大学生身体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对大学生运动习惯、运动效果满意度、运动范围进行分析,如表2、表3、表4所示:
实验表明从运动习惯前后对比分析表2可知,通过三种不同运动处方进行半年实验后男性大学生运动习惯产生积极变化,懒惰心理均产生下降,同时发现通过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进行试验的一组偶尔运动人数上升,经常运动人数下降,而通过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及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进行试验的两组经常运动人数产生明显增加。研究发现,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进行提高身体素质,由于其强度大、时间长、身体易产生疲劳故影响男性大学生坚持运动,对运动产生恐惧感,而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和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使男性大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在懒惰降低的同时,更多的偶尔运动人群改为经常运动,证明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较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在运动习惯的改进方面更具优势,对运动习惯的改变造成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更具积极性。
由表3运动效果满意度分析,男性大学生经过为期半年的三种运动处方的实验后,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均有明显的满意度上升,其中根据p检验,通过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和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进行试验的两组男性大学生对运动的满意程度即身体改造效果显著性差异更大,而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的身体改造程度及满意度相对较低。其中通过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进行试验的300名男性大学生对其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证明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于男性大学生身高、体重BMI、肺活量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表4所示是三种不同运动处方试验前后运动范围的对比研究发现,通过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的一组男性大学生跑步人数略有增加、球类人数大幅度增加、瑜伽健身类人数大幅度降低,通过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进行试验的一组跑步人数降低、球类人数略有增加、瑜伽健身类人数略有降低,通过体育社交类处方进行运动的跑步类人数增加、球类运动人数增加、瑜伽健身类人数降低。研究发现,瑜伽健身类人数降低的原因在于使用三种运动处方均能较好地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改造,对其进行更多大运动量活动提供基础,且三类处方均有着团体性,故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明显增加,而跑步类由于其枯燥性,分别使用三种运动处方后,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却产生更多的跑步人群,原因在于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是通过以体育为平台进行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处方,它更多的是需要人与人的自发性运动,而跑步属于无器械运动中最简单、场地限制最小的运动,更好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组织交流。
综上所述,三种运动处方的设计均具有团体性、实用性、简易性特征。但练习项目动作力度越大,肌肉参与度越高,强度越大的处方,对身体的改造程度越明显,同时趣味性降低越明显,因此应合理使用三种运动处方,循序渐进、三管齐下、合理调配,才能更好地到促进的运动效果,强度应以中等训练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运动处方进行改进,实验证明不同运动处方对BMI、心血管系统适应性、体能素质的提升不同,反映了三种运动处方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要注意的是,运动处方的不同应搭配不同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互相矫正影响,与心理因素相结合,才能很好地发挥运动处方功效,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效果。
4.2.2实验前后男性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分析
实验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量表共分为9大因子,无、较轻、一般、较重和严重按照五个等级评分分别由0-4计分,从实验人员感觉程度、情感表达、思想状况、意识水平、行为准则、社交习惯、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测量,该测试方法属于国际上通用测量方法,且测量较准确。数据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分析,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符合测试要求。
通过运动处方的三种不同方式:拓展训练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拓展训练作为男性大学生心理素质处方之一,主要通过拓展训练中的团队意识、创造性、积极性、增强信任感、激发学习兴趣等入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影响。由表5所示,使用拓展训练作为运动处方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三个因子中有明显变化,实验前后p<0.05有显著性差异,证明拓展训练对男性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身体健康程度的影响、对人际交往过程中自信心的增强、对精神性焦虑症状的改善三个方面。
以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男性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中,实验前后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证明以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对身体机能予以改造,对社交人际予以加强,对精神病性症状予以缓解。
由表7所示通过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进行实验前后,100名男性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五个因子中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证明以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从身体形态机能、心情舒畅程度、社交能力、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等方面予以改进。
此外,由表2、表3、表4进行三类运动处方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判断,拓展训练运动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均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两种因子产生影响,且从躯体化的影响程度看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拓展训练运动处方,从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程度看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拓展训练运动处方。由此可得出结论: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以其特有的运动方式、运动理念、运动强度、锻炼手段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由于其特有的团队性、协作性、主动性特征,对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地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极的期待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由表5、6、7发现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的影响因子最多为五个,拓展训练运动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影响因子为两个,证明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最能有效处理男性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处方之一。
通过以上大量的数据研究对比分析发现,通过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均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强壮体魄、促进人体正常生长的效果。此外,三种运动处方均可以对舒缓精神压力、改善心理状况、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明显效果且作用时间较长,尤其对患有某些严重疾病的人的心理影响更明显。因此,使用以上三种运动处方对男性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影响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它可以作为医学上的新型治疗手段,并辅以药物、心理疏导成为一个新的体系,一方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治疗效果尤为明显。
研究发现,不同运动处方对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从运动生物学角度看,运动对身体分泌某些特殊物质,引起神经中枢兴奋性变化、促进脑垂体生长、提高肾上腺素分泌均有效果,但不同的运动处方对以上各项的影响效果不同,且均可以使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如使用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改善心理变化身体健康程度的影响、对人际交往过程中自信心的提升、对精神性焦虑症状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增加了人与人的交流和接触机会,且锻炼方式多样性,锻炼内容轻松化,在锻炼的同时达到交流效果,而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身体机能改造幅度最大,对社交人际方面予以加强。对精神病性症状予以缓解的原因在于,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神经、肌肉的刺激性最大,且锻炼过程中的某些团队合作类项目对人与人的交往、团队感意识达到效果,精神病症状的缓解主要体现在通过大强度的刺激训练,使人体中分泌的某些物质进行作用中和,使生活压力的抗性能力增强,但是要指出的是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本身较枯燥,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差,因此相对另外两种运动处方对心理影响效果并不实用。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是通过体育运动有机地将不同人群、不同心理状况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体育运动影响心理的处方,相较另外两种运动处方有其优势,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运动人群自由组织并结合以强制的心理暗示进行运动,以“舆论”进行体育活动,强行要求进行人际交往、身体改造和心理纾解,但是这种强制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某些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群会起到相反作用,因此要分群体、分级别地进行练习。三种运动处方均可以对男性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影响,且影响幅度大小不一,效果不一,合理使用三种运动处方,结合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的相关知识辅以练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文从SCL-90的每一个单独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比效果更明显,因此对运动处方对男性大学生的影响来讲更客观实际,当然运动处方的分析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其结论不尽相同,期望今后的学者在研究中将使用更严谨全面的心理学进行分析,使研究更深入。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通过对高等院校男性大学生锻炼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的锻炼目的性较复杂,且与其学业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其中24.6%的男性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并强制性地进行健身锻炼,70.6%的学生认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后继的学习。从影响男性大学生锻炼的因素进行分析仅有3%的男性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且主要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效果及懒惰心理因素,另有21.6%的学生认为影响其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得到专业的教学指导,20.1%的男性大学生认为免费开放场所太少及家庭因素对其锻炼的影响较大。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多以对抗性练习为主,较女性活动量大,消耗大,强度大,平均年消费额与锻炼项目具有相关性,即消费金额越高锻炼人数越少,球类项目是所有项目中锻炼人数最多的,主要在于其具有对抗性、团队性,以跑步作为运动项目的人数较少,主要在于其较枯燥、无配合、肌肉酸疼等原因。从男性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性研究,62.1%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主要练习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及灵敏性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并不十分重要仅占15.1%,而不了解体育锻炼效果的学生占13.2%。男性大学生的锻炼体现了其注重身体外在形态,着重发展肌肉与美,忽略灵敏柔韧性对身体结构的改造,灵敏柔韧性应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且13.2%的人群对体育锻炼效果并没有足够的认知反映出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的普及推广。
5.1.2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的设计均具有团体性、实用性、简易性特征。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较小,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均有大幅度改善,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对身体形态影响较小,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况有大幅度改善,同时在人体糖酵解供能、有氧氧化供能方面效果明显。
5.1.3拓展训练类运动处方、强度训练类运动处方、体育社交类运动处方均可以取得预防疾病、强壮体魄、促进人体正常生长的效果,此外三种运动处方均可以对舒缓精神压力、改善心理状况、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明显效果且作用时间较长,尤其对患有某些严重疾病的人的心理影响明显。因此,使用以上三种运动处方对男性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影响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它可以作为医学上的新型治疗手段,并辅以药物、心理疏导是一个新的体系,一方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治疗效果尤为明显。
5.2建议
5.2.1应合理搭配使用三种运动处方,循序渐进、三管齐下、合理调配,才能更好地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强度应以中等训练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运动处方进行改进并搭配不同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互相矫正影响,与心理因素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运动处方功效,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
5.2.2三种运动处方应分群体、分级别的进行使用,合理使用三种运动处方,结合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的相关知识辅以练习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需要注意运动处方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不尽相同,期望今后的学者在研究中将使用更严谨全面的心理学进行分析,使研究更深入。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体质与健身—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与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中国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2000年南京市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4]孙庆祝.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胡利军,江崇民,林莉萍.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M].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111-114.
[6]赵嘉森.对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2008级非体育专业学生三项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2(06).
[7]李申,罗睿.甘肃省体育考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7).
[8]郑湘平,袁卫华,陈义龙.基于因子分析的体育院校体操专修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标准及模型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2).
[9]吴丽娟,彭国强.教学中运动处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及制定[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10]楼艳萍.议体育运动处方与初中体育教学[J].才智,2010(06).
[11]楚婕.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12]林航,周文清.运动处方在保健体育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13]蒋利.浅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教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2).
[14]万美荣,杨德敏.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J].新余高专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