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2015-09-10 20:07周德培
考试周刊 2015年65期
关键词:活动课思想品德思维

周德培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相当高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其有一个基本描述是:高效课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也就是说,课堂要做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1.创境情境,艺术导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情境有关。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按照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是靠他们自己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为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教师要“引而不发”。一方面针对各类学生自学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个别指导,另一方面对学生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从限制性词句中找疑问、从类同中找特殊、从现象中找本质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抓住学习要点、理清思路,高效自主学习。

2.巧疑妙问,点拨诱导,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释疑明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老师启发诱导和执教的重要手段。科学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诱导,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提问的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质量。

一是问在要害处。要害处即教学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及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点”。抓住这些地方发问,就能达到“投石击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二是问得“多角度”,难易适中具有思维度。思维度是提问成败的关键。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或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3.思维训练,寻找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创新点

教学的实质就是思维训练,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中关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思维训练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尤为重要。教学艺术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创新。初中生的天性是好奇和爱动,凡事喜欢与别人不一样。为此,我们不能压抑,而要积极引导和激励。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课堂知识有效内化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实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指导作用,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4.活动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离开了它,任何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地展开。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营造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把课堂当做自我磨炼、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5.稳扎稳打,稳中求新,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都要考,而且是闭卷。情感怎么考?没法考。目前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的成绩衡量,所以从实际考试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得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把握。只注重知识目标,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6.参与社会实践,获得体验和感悟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例,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从而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

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猜你喜欢
活动课思想品德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活动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