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芳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激发儿童在知识上的兴趣,就必须消除他们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他指出:教育即生活,也就是教育不能割裂与生活的联系,而“生活”不是抽象、假设的,而是活生生、具体而真实的生活,就本文研究的话题而言,具体而真实的生活就是生活区域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人文景观等凝聚着区域特色的乡土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养育好一方人需要用好一方水土。本文拟从乡土资源开发原因视角加以分析。
一、基于《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型课程,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课程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认同中华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指出: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教学建议指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乡土资源从自然到人文,从上古到现代,纵横交织,包罗万象,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自然和人类馈赠给后人的精神食粮,这些独树一帜的乡土资源契合了《课程标准》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实现了课程目标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践行了教学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二、资源积淀深厚,影响持久深远
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勤劳的先人和继往开来者创造了意蕴深厚的昆山文化,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祖辈辈。这些厚重久远的文化资源成为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良田沃土。昆山自秦代设置娄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昆山有着丰富悠久、独具特色的乡土资源。如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其发源于昆山,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以周庄、锦溪、千灯等为代表的水乡旅游文化,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周庄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以顾炎武等“三贤”为代表的政治哲学文化,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以沈万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躬耕起家,出海通番,深盆聚宝等;以大闸蟹和奥灶面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九月雌蟹蟹兜里有丰满结实的蟹黄,其味特别鲜美;十月雄蟹蟹兜里的油膏厚实而肥,入口即化,引得八方游客慕名而来,由此延伸出各种配套资源;以昆石、琼花、并蒂莲为代表的园艺文化;“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昆山城市精神,等等。绵延悠久、意蕴深厚的昆山文化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本可依,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三、增强乡土情怀,抒发爱国情感
爱国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需从爱家乡抓起,因为人们总是对身边事物有特殊情感,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家园意识。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但学生对生养自己的家乡知之甚少,尤其是昆山在快速发展中,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为昆山发展添砖加瓦,随之而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昆山生根发芽,接受教育,但由于融入昆山时间过短,对第二故乡缺乏认知,没有十分强烈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一份《昆山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问卷》最能说明问题。调查问卷对某校初中三个年级进行了抽样,抽样学生中既有昆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又有随父母来昆务工的新昆山人,人数为180人,男女生比例均衡。调查问卷设计问题如:请说出至少三个昆山传统节日的习俗;请说出昆山“三贤”的名字,对昆山的旅游文化知多少;能说出至少三个独具特色的昆山饮食文化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昆山乡土资源熟悉或非常熟悉的仅占12%,且多为土生土长的昆山人,了解很少的占37%左右,稍有了解的占60%左右,且多为新昆山人,同时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对乡土资源兴趣浓厚,但缺乏认识和引导。家乡是每个人心灵中熟悉的领地,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爱家乡就要培养对家乡的依恋情结和文化认同,而这就需要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将爱家乡的情感转化为爱国的内驱动力。
四、弥补课程不足,彰显区域特色
教材文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具有地区普适性的教学文本,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文本在选材和布局上很大程度上兼顾地区差异,在很长时段和很广区域范围内具有普适性,但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使事物更新速度成倍加速,因而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文本的滞后性日益显露,尤其体现在思想品德学科,鲜活事例、国家大政方针时时得以创新发展,而教材的滞后性延缓了对大政方针的认知,课程的不足便显现出来。乡土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将乡土资源适当适时开发,融入课堂,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的亲情、乡情观念,催发学生产生强烈共鸣,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具有乡土性、人文性与特殊性。因而,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乡土资源融入课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发挥小主人的主动性,针对区域现状提出发展建议,或者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或者发挥学生主体性,改变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情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