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
对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研究,被认为是远程教育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学习科学这些年在我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其研究范畴主要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正规学习,对所谓非正规学习还有非正式学习,始终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对于终身学习的“学习”,对于利用信息技术,主要面向社会成员开展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的“学习”,许多基本的规律和特点可能都还没有形成应有的认知,相关探索取得的实际进展也很难令人满意。
通常认为,终身学习特别强调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活动贯穿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和生命历程。学习科学自然也应该“研究各种情境下的学习——不仅包括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包括发生在家里、工作期间以及同事之间的非正式学习”。我国远程教育长期以来主要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模式,从课程形态到学习方式,都脱胎于学校课堂教育,显然不可能适应日趋多样化、个别化的终身学习需求。而且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对于学习已经、正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许多时候似乎表现得有些麻木,甚或还有不同程度的出自于本能的抗拒。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看来必将成为一种基本生活能力。或者可以说,信息技术为终身学习进入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所谓“互联网原住民”或者“数字土著”,已经逐渐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主体,“移民”也在主动或者被迫“拥抱数字”,学习需求因之出现的诸多变化不容轻忽。但在远程教育实践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达成有质量和有效率的学习,似乎总也难以找到可靠的路径,相关研究也常给人以隔靴搔痒或者雾里看花的感觉。日前召开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通过的《青岛宣言》,断言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上有潜力打造新的学习途径”,建议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正式学习、不正式学习和非正式环境中学习之间的桥梁”。付诸实践,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基思·索耶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的“导言”中说,“过去,科学家们在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学习,然后从象牙塔里把他们的见解发表出来,期望教师们毫无质疑地接受这些见解,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没有前途的”。这对我们研究学习是有现实警示意义的。还有,学习科学越来越关注教师学习,而且注意到不能像以往那样只关注教师应该或可能怎样教,而不关注教师如何通过一些新方式来学习怎样教,这又涉及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了。本刊卷首曾谈及,远程教育从业者本来就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是否可以说,终身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质量和有效率的学习,首先应该成为远程教育从业者的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