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 读中成长

2015-09-10 07:22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6期
关键词:音量评价学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农村留守学生在长期的单独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甚少,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缺乏自信的。课堂的朗读环节,基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有时勉为其难指名读,也是唯唯诺诺,支支吾吾,音量极低。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运用朗读法,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要想提高他们的朗读力,胆量的锤炼,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声朗读,提升自信

南宋朱熹对朗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可见读的响亮是朗读的第一要素。课堂上如何提高音量,是在语文课中必须指导的技巧。首先必须昂首挺胸,感受腹部的气息感;然后需张大嘴巴,将每一个字掷地有声地砸到共鸣点。这样可以增大音量。当然,如果仅仅如此,根本不够,最大的障碍,其实是顾忌太多,在意别人异样的看法。平时课堂上,稍有投入的朗读,必有同学捂嘴笑或者嗤之以鼻。学生间的负面评价,对于留守学生大声朗读牵绊甚多。

训练的初期,我会试着让每个留守学生逐个过关。我坐在走廊的最外边,学生站在教室的门口进行展示,要求用最高的音量,读出一段文章,在我的位置能清晰听到则算过关,否则要进行第二次测验。留守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渐渐找到了自信,为大胆朗读打好了基础。

二、大方朗读,仪态得体

中国历来都是个讲求仪态的国家,仪态对于个人素养的体现有着极大的作用。对于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学生,他们的爷爷奶奶关注更多的是能否吃饱穿暖,而仪态,可能就无暇顾及了。

班级上学生的朗读仪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常看到他们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低头、弯腰、无精打采。为此,早读课的时候,我要求让每一个人上台训练。

首先,要做到直视别人的眼睛,不笑场。不少学生刚上台很不习惯,捂住嘴、扭过头的都大有人在。但是有一位学生,踏上讲台的过程中,用远眺读出“欲穷千里目”,缓缓扫视全班,而后将眼神聚焦于教室的中间。因为当时是录像,我把这段反复播放,其他同学渐渐找到了这种感觉。

其次,就是面部的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表情朗读就不可能培养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能力。”表情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只要觉得朗读的表情比较自然,不做作即可。如果遇到深情的文章,亦可自己挖掘,如读冰心的《致母亲》,可以要求学生把对母亲的情意,毫无保留地体现于自己的表情中,使人感受真切。

最后,可以适当的加入手势和动作。《诗大序》也说:“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原本很多学生上台就有一些负动作,此时做一些简单的设计,配合朗读,反而可以减弱紧张,增加朗读的艺术性。但也要注意:动作手势都要紧密配合,范围要小,不宜太多,自然为好。动作也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三、朗读测试,全面体验

我们之前所做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留守学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能够大胆大方地读书。但如果需要检验,则需要更大的环境,更复杂的氛围。

测试时将留守学生分为10个小组,分别到各个班级和办公室,进行朗读能力的锤炼测试。第一组的组长开始稍有羞怯,“对不起,打扰下,我们在进行朗读力的过关测试,能打扰5分钟么?”他朗读了自己最擅长的《沁园春· 雪》右手一挥,豪情万丈,最后收尾的手势和眼神也是恰到好处。后面基本没有什么悬念,包括在教师办公室的表现,都是落落大方,声音响亮,偶而有两个搓手、摸衣角的,都被同组纠正。

全校的老师同学,作为评委,为每个小组进行了打分。最后,所有的留守学生对这次活动做了深切的反思,很多同学表示,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他们的朗读胆量、迎接社会的洗礼,提供了展示和演练平台。

附体验表

大豫初中留守学生语文朗读

体验评分表

活动地点: 组别:第 组

时间: 年 月 日

评委签字:

四、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中说:“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作为教师应在上课前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重音把握,起步提升

一是加强音量。如“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中把“实在”音量适当增强,对于表现白鹭的灵动美,有突出的效果;二是拖长音节。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学生读《乡愁》时,始终找不到作者的离别愁绪,只能暂时用技巧来弥补,一位女生将“矮矮”拖长声音,起到了较好的表现力;三是重音轻读。也叫弱强化。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当然这需要把其他的词语整体略强,对比中,才有表现力。“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台阶》中的父亲的心愿虽然实现了,但是人老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就需要用弱强化的方法。

2、语调体现,情感分明

语调是指朗读时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的,即“声气传情”的技巧。

升调: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朗读,语气上扬。

降调:感叹句、祈使句的朗读调子逐渐由高降低。

平调:叙述、说明的句子,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

曲调: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等句子里,朗读时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藤野先生》中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对于此处语调的把握,理所当然用曲调,但有学生持不一样的看法。

生1:用升调,更能突出作者的悲愤,用短促的语气,激动一点,也很正常啊。

生2:我觉得用平调也不错,鲁迅先生一直是一种冷峻的感觉,虽然内心波涛汹涌,但是在当时所处环境中,不太方便表现出来,如果现在就有激动的情绪,那下文中看电影的环节就没有起伏了,后文的刺激更深,为了有层次,这里用思索的语气,对下文好。

生3:这里的语气应该有悲愤的感觉,用降调也可以,心痛的时候,用这种语调,身在异国他乡的悲凉,就比较到位。

生4:反正我觉得,全部用曲调,怪怪的,有点杨二嫂说话的样子,我不喜欢这样读,平调,升调都行,不要太刻意!

留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实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一味的退让,他们渐渐学会了敢说真话,朗读的时候,自然也想表现出他们自己的个性。

3、节奏变化,精彩纷呈

可以说一篇节奏处理得当的课文,和一首旋律动人的乐曲,有着同样的美感。

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有六种节奏类型:轻快型,轻快欢畅;凝重型,语势平缓;低沉型,语势压抑沉重;高亢型,语势高昂;舒缓型,声音清亮舒展;紧张型,气促音短。

众多方法中,节奏的确比较难处理,开始的时候,可从模仿入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学生能明白是高亢型,但是真正做到层层递进的高昂,难度较大。为此,先让学生听一遍唐国强的朗诵,触摸诗歌的灵魂。

听完名家的朗诵,有学生马上发现,唐国强并不是完全一直高昂,他也有舒缓的部分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留守学生用电脑课的机会,下载了不同的朗诵版本,一起在语文课上聆听、比较,而后一起模仿朗读节奏,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对于朗读的节奏把握有了质的提升。

五、换位移情,以情动人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朗读者如果不将自己虚拟地置换至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诗歌中的具体内容及情景,也就无法完全真正地入“诗”。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贬谪的悲,赏月的欢愉都包含其中。这正是朗读者心理角色“换位”的模拟“情境”之处。留守学生在熟悉这个环节后,进入苏轼的角色,演绎一个苏轼,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了。

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不少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在课文的讲解中,留守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终于明白此中的真意。

生1:小时候离开家了,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生2: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少离多,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物件。

生3: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生4: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朗读这篇文章时,移情于意象的时候,情感就更容易表现。

如何朗读作者笔下这些具体的意象,这就需要朗读者在心理角色“换位”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之“情”。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换位移情,做到以情动人。

六、踊跃朗读,相互评价

朗读前的激发兴趣,是读好文章的先决条件。但要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在一堂课上有朗读的效力,就需要用到“评价”。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认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以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强调了正强化对于修正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课堂上,学生能否自始至终踊跃的朗读,一定要注意评价的运用。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实践,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如果仅仅是类似 “读得不错,很好”,那么这样的评价没有积极的意义。

如果我们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你读得有感情,我看到林间小溪的美丽了!”“语音准确,并且没有多漏字。”这种评价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都有了暗含的指导。当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时,可采用“你能够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来的”这样的方式。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当然,其实这样的评价,绝不仅仅是老师的专利,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有时效果可能更佳。相对于教师的评价,自我评价虽然不易把握,但终究是自己的朗读,认识自己,没有人会计较你评价的语言高低,坦诚表明即可。而同伴评价,因为是同一个角度,基本同一个层次,旁观者更清。优劣方面,一目了然。直言说出,更会激发被评价者下次读的更好。几番轮回之后,相互评价成为常态。用这样的刺激,带来的反应一定是深刻的。

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意义。朗读其实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也可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农村初中的留守学生们,有他们的特殊性,无论在本身的性格特点还是在学习能力上,多少都有些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并不是全部的劣势,调查中,也发现部分留守学生的朗读力,其实远远超过同龄学生的平均水平。笔者只是希望在自身的努力下,做一些研究、探索,为留守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做出些积极的贡献。

通过各种活动的锤炼,我校的留守学生的确在朗读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校园广播台、校园朗诵比赛、社区的文艺汇演、市县级的朗诵演讲比赛,都惊喜地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不仅如此,能够大胆展示的他们,在学习中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许多留守学生的家长表示,原先胆怯、自卑不敢说话的孩子不见了,换来的是爽朗说话,偶尔还能为家长表演一段朗读的孩子。

上述方法,仅作为个案,如果可以进行小范围推广,验证其合理性或者有所补充,应该是作为语文人的乐事。同时,朗读力的培养与留守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 希望更多的语文人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播撒阳光,收获温暖。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辅导策略”,课题编号:B-b/2013/02/221,与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辅导策略”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如东县大豫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音量评价学生
实用小技巧Windows 10音量调整更智能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全面管理应用程序音量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