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
生物学事件策略就是教师借助于曾经发生的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达成新知识的构建过程。生物学科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有很多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生命现象就位于学生周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甚至有些还是学生本身曾经参与、体会的历程。教师利用学生所掌握的或近期社会上的生物学热点进行课堂教学,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生物学科素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把学生“放”到具体的“生物科学事件”当中去,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生物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在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1 寓事件策略于教学导言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堂学生参与度较高的课堂离不开激情四射的导言。优秀的导言是整堂课的导火索,是激发学生投入到新知识学习的激活剂。用于设置导言的事件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流行歌曲,如在进行“生态系统及稳定性”一章新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陶醉在具有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的绿绿草原之中,从而提出问题:这幅美丽的图画描述的是哪个生命系统层次?并可以此幅图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利用具有特定故事背景的科技故事,作为引入新课的背景。如在进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教学过程中,可展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现的过程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所造成的,从而揭示了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由于该类生物学事件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科技,如常见的生物酶牙膏、多酶消食片、溶菌酶含片等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制品,可将其图片制作成PPT展示给学生,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酶的欲望。
2 融事件策略于教学过程中,构建愉悦教学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同样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借助具有一定逻辑性序列的生物学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如在进行酶本质探究过程的教学中,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很重要,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料中酶的发现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酶本质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资料精心设计教学,带领学生回忆酶的发现史,挖掘科学家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进行实验,最终揭示酶的本质的探索历程,帮助学生理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的事实。也可以借助特定的实验,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获取新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单纯讲解中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如在探究酶的特性过程中,一般是按照告知学生酶的特性是专一性、高效性,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样虽然完成了新授课的教学,教师起着讲授者的作用,而学生是单纯的听众,几乎不需要动脑思考,只是被动接受,记忆的时间也不会长久。相反若调换教学的程序,先给出一定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让学生分析该类实验能体现出酶的哪些特性,那样学生理解的深度和记忆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强。
由于新的情境能够不断地给予学生一个个新的激活点,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持续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不断地掀起教学的新高潮,使得整个课堂不再显得死气沉沉。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注意如何设计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 借事件策略于解题流程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纵观近年高考生物学试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记忆能力的试题少之又少,而给出一定的情景考查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越来越多。高考试题之所以受到追捧和期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各类试题“撞衫”,想方设法根据要考查的内容,寻找最新的生物学事件,做为命制试题的情景。其实,无论是调研测试还是平常的阶段检测,也大都要求原创试题。笔者一直较为推崇江苏省南通市高三调研试题,其原因就在于原创性很高,试题背景都是命题组教师翻阅大量生物学专业杂志和国内外科技杂志,从中寻找最新的科技信息来作为命题的材料。如利用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和兰迪·W.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作为命题背景资料。兰迪·谢克曼发现了一系列囊泡运输所需的基因;詹姆斯·罗斯曼阐明了允许囊泡与目标进行融合、使分子得以转运的蛋白质机制;托马斯·聚德霍夫则揭示了指导囊泡精确释放货物的信号机制。根据这些信息,命制如下相关试题:科学家利用生化方法研究细胞内囊泡运输及到达指定位置的分子机制,发现囊泡和靶膜上都存在自身的SNARE,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靶膜的融合。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A. SNARE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识别蛋白
B. 囊泡运输说明细胞内的生物膜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C. 一个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可与细胞膜融合的囊泡,也可与其他细胞器膜融合
D. 细胞中能形成囊泡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
由于试题情境较为新颖,消除了陈旧试题留给学生做题的疲惫感,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试题新情境的分析能力,同时也锻炼教师对科学事件信息的提炼能力,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4 创事件策略于情感教育中, 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
生物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最适合的阵地。课堂上,学生不是一个个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活力和思考的生命体,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现行的高考模式和考核方式之下,成绩对于一个学生、一名教师、一所学校而言,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查指标,但一名生物学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上关于安全教育的事件很多,这些事件既可以用来作为新授课的导言,也可以作为一堂课中不同环节新知识学习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进行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教学过程,通过播放风景优美、生机盎然的大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片,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给人类带来了陶冶情操的美感,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带给人们的享受,然后再播放因环境污染或人类破坏引起的自然景观的败象,给学生内心情感形成强烈的震撼。教师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与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可采取哪些有力措施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特别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些离他们最近,印象更深刻,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环保意识和学习生物的激情。
教师要积极寻找与课堂相关的生物学事件,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其中的科学价值,能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引发学生的共鸣。
5 用事件策略于生物学史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对事件的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也加大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生物学科中每个新的发现,都是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研究成果的积累,后者大都是从前者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借助自己改造的或他人研制出的先进仪器进行探究的历程,大都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
如在探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格里菲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追踪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启发学生从人类认识的规律中层层递进地探究:① 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② 发现DNA的结构,认识到DNA的重要性。③ 教师提问:人们对遗传物质的归属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观点?学生很容易提出遗传物质存在于蛋白质与DNA之间的答复。④ 教师提问:遗传物质至少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定遗传物质的特性。⑤ 学生能够回答出遗传物质应该能够遗传给子代,并能够控制其性状。⑥ 教师请学生自学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并分析各个实验组之间结果差异的原因,从而揭示出S型肺炎双球菌能够使小鼠死亡,而R型细菌无毒,提出问题:无毒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为何会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而且其体内又可以发现活性的S型细菌呢?其中S型细菌是怎样转化而来的,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是R型活菌转化而来的?⑦ 学生很容易判定出是R型活菌转化而来的。⑧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它转化成为活性的S型细菌?这样以此引导学生将注射R型活细菌的实验组与无毒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促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物质。⑨ 教师引导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当时科学家时代,提问:当你们读到格里菲斯的实验内容及结论时,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出通过实验探究转化因子属于哪种物质。⑩ 教师提问:S型细菌体内含有哪些物质?实验的思路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谈论,逐渐形成一定的实验思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教材中艾弗里的实验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设计的实验与艾弗里的实验有何不同点,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艾弗里实验中为何要有一组添加S菌DNA和DNA酶的实验组。通过上述具有前后逻辑关系的问题串,逐渐形成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让知识的学习不再生硬,而是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物学事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做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构建愉悦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