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巧妙提问

2015-09-10 07:22王贻仁
考试周刊 2015年65期
关键词:相同点不同点变色龙

王贻仁

提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主动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更进步,课堂更有效。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是化难为易,大问题转化为小问题,形成过渡性提问。心理学告诉我们,中等难度的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问题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太难,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结于问题的难度。因此,教者常常把过难的大题目转化成几个中等难度的小问题,使问题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激起学生的思考期待,取得教学的成功。比如,《孔乙己》最后一段:“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我要求学生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较难把握。我们不妨先设置小提问:“大约”表示猜测,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死是不确定的?“的确”表示肯定,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乙己是必死无疑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为什么?师生通过讨论明白;“大约”表示猜测,因为到现在没有见到孔乙己;“的确”表示猜测的结果,因为无生存能力孔乙己生活在众人嘲笑、招人毒打的炎凉世态里,必死无疑。“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实质是一致的。弄清这三个问题,我最后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一问,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问题,就能轻松解决。

二是化易为难,小问题转化为大问题,形成挑战性提问。教学中有时常会遇到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书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将这些问题拿来提问学生,学生往往不屑一顾。这时教师可以将几个小问题合并成一个大问题,让小问题隐藏在大问题中,虽然小问题不问,但学生要解决大问题必须考虑先解决小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教学《变色龙》时,就有几个小问题:变色龙本是什么?皮肤有什么特点?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本文没有直接写变色龙,却以变色龙为题,是不是写错了?这些一连串小问题,在书下注释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实际上不用学生动脑筋,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这时教者可以把五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本文的主人公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却以“变色龙”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这样写,不仅包括了上面的五个问题,而且变成了一个大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让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了知识的回顾,有难度的问题变成了一种尝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是舍木取本,次问题让位给主问题,形成跳摘式提问。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篇课文学生要阅读的问题很多,但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在课堂上解决;安排的学习目标很多,也不是每个目标都有精力和能力实现,这就需要教者认真策划,审理出主问题,在课文关键处提问,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造成孔乙己的悲剧的原因很多,有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的生存本领的缺失,有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有商店掌柜的私利和无情,有人们的麻木和嘲笑等,这些问题都拿来一一探究和思考,课堂时间紧张,而且容易引起问题疲倦,可以把这些问题省略,把时间让位于一个课文的大问题,形成主问题,提出问题:在孔乙己的悲剧形成原因中有科举制度的缺失,有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有掌柜的私利和无情,有人们的麻木和嘲笑等原因,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这样的提问既顾及次要问题,又重点思考主要问题,解决挑战性问题。这样设计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实现了文章的教学目标,教者取得了提问的成功。

四是寻同求异,相同中寻找不同,形成比较性提问。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式提问是指在一篇文章内或在不同文章之间,对文章的标点、词语、句子、段落、手法、特色、取材、主题、背景等进行比较,寻求相同点和不同点,实现对阅读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阅读水平。比如教学《纪念白求恩》和《敬业和乐业》时,可以从文章结构进行比较提问: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师生通过讨论,找出结构上的相同点是都有论证论点部分,不同点是《敬业和乐业》、提出论点和总结论点部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了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有提出中心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和总结中心论点三个部分。还可以进行比较提问:这两篇课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师生通过比较发现:相同点是这两篇课文都采取了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不同点是《纪念白求恩》采用的是现代的事实和道理,《敬业与乐业》大多采用的是古人的事实和道理,说服力强些,但艰深难懂些。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是议论文两种类型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两种论据是为中心论文服务的。

五是无疑生疑,无问题处提出问题,形成研究性提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教材、作者、时代等的原因,教学中的内容和思想、观点、方法等现在看来就不是百分之百正确,这就需要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看待,一分为二地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苛求。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个教学因素,敢于向书本挑战,向古人挑战,不迷信权威,提出富有研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意义。《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以前的教参大都认为象征手法隐秘含蓄,我不能苟同。其实象征意义揭示得非常明白,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的主旨也十分清楚,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我设置了研究性问题:两篇课文都采用了象征手法,看看象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相同点是都用具体的树或动物看写人的思想和精神;不同点是《海燕》这篇课文没有揭示象征意义,写得比较含蓄,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说出了象征意义,主旨十分明白,写得比较直白。到此为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情趣倍增,对象征的本质、特征和意义都有了深入的理解。

总之,问需有法,问需得法,这是问的艺术。教者要善于巧妙提问,及时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取得更好的提问效果。

猜你喜欢
相同点不同点变色龙
对比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神奇变色龙
飞机与公共汽车
有意思吧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初中英语常见常考易混短语例解
考考你
找不同
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