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晶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铺张、浪费的情况随之出现。目前初中生中出现了浪费现象,我们要依靠科学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让学生的行为受到很好地制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工作者要完成的工作,而且是每个学生父母殷切盼望的事,更是整个社会对青年学生的期盼。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进行了思考,现总结出来供大家商榷。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念
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很多人的家庭生活条件有了改观,有钱后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会尽量满足,导致一些初中生盲目追求名牌,对吃喝享乐有很强的向往,他们经常有过度和超前的消费现象,还美其名曰“花明天的钱,享受现在的快乐”。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当前中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而且应当引起我们对当前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反思。教师是德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德育工作者要承担起责任,对学生进行消费观念培养,使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首先,要从意识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由多种资源构成的,这些资源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仅劳动人民由于对物质资源的热爱而具备勤俭节约的美德,在社会发展需求下,每个成员都要学会勤俭节约,因为所有资源和财富都是劳动者汗水和辛劳的结晶,都是来之不易的。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珍惜,不仅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对他人创造的财富的珍惜,还是个人良好素质的一种体现,能够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尤其是在食物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明白食物来之不易,节约粮食并不是吝啬的体现,当我们浪费粮食时,人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的慷慨,而是素质的低下。
其次,教师要从行为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之间有关联,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实例或教学案例向学生灌输“合理消费,俭而有度”的观念。有些学生认为节约是一种“抠门”的表现,那样看上去很“小气”,会被别人看不起。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改变攀比、炫耀等错误的消费行为,并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1.利用故事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学生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必须从心理方面入手,让他们从内心认定这种观念,明确这种观念是正确的,是应该严格遵循的。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将学生以往那种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教导学生注意细节,不放过生活中的任何小事,从自身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简短的两句话却蕴含着生活的真理,我们只有注意节约,不浪费任何劳动成果,才能积少成多。任何习惯都需要培养,好习惯更是如此,需要在学生小的时候进行观念灌输和潜移默化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影响他们。
笔者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如朱元璋“四菜一汤”的故事,季文子不穿精美衣服、不给马喂精粮的故事,苏轼把钱精确计算,不乱花一文钱的故事,在课堂上讲授。看到这些名人如此节约,学生很受触动,明白了“细水长流”的道理。教师进一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推动,让他们明白“省了就是赚了”、“节约也是财富”的道理,使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随后,笔者讲了一些身边勤俭节约的模范的故事,如常年拾破烂供养孤儿上学的王大爷、勤俭持家的刘阿姨,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小故事,学生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因为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够时常见到的,是真实存在的。故事讲完,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他们逐渐意识到:节约无小事,小到个人、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全世界都需要节约,只有节约才是长久发展的前提。尤其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如果我们不懂得节约,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带来沉痛的打击。
2.以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节约的重要性。节约的案例有很多,铺张浪费的案例也不少。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取对比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家长每天都在辛辛苦苦地工作,有的学生来自农村,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历经数月收获的粮食被学生随意扔掉,不爱吃的就倒进了垃圾桶;有的学生热爱集体,勤俭节约,不破坏公物,不做任何危害集体利益的事,相反,有的学生则对集体活动一点都不热衷,经常用小刀在课桌上乱刻乱画,对公共物品实施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
通过对比,学生自觉对号入座,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人在老师讲的过程中渐渐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犯的错误。学生在对比之中对勤俭节约有了更深的理解,节约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虽然那些被我们浪费、破坏掉的东西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它承载着深刻的含义,破坏了就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奉献,体现出了我们对父母的关怀,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爱,以及对人类的博爱,这种美德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
三、与家长配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行为,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家长会上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手,从怎样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吃苦精神、理财能力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差、吃苦精神差、花钱大手大脚、被过分溺爱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学生参加各种劳动,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财富来之不易,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倡家长有计划地给学生零用钱,少领学生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学生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不要助长学生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引导家长关心和过问学生零花钱的支出情况,教他们学会理财,让学生养成精打细算的良好习惯。
总之,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组织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教导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美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引领下,养成好习惯,并且使这些好习惯影响自己、影响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好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给学生带来美好的人生,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做勤俭节约的忠诚卫士。让勤俭节约的习惯伴随我们成长,让勤俭节约的传统永驻你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