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从追求效率走向追求效益

2015-09-10 07:22高雁
考试周刊 2015年68期
关键词:烟台除草效益

高雁

一天午后,我捧着一本新书读得津津有味,正沉浸在难以言语的满足之中,恰逢好友来访,他见状问这问那,这书好看吗?谁写的?写的什么呀……起初,碍于情面和急于一种表达的需要,我一一作答。殊不知他的问题多如牛毛,连连炮轰。我实在不耐烦了,把书朝他一扔说:“自己看吧!我还没有看完呢。”先前阅读的快感顿时烟消云散,完全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致。

阅读教学中,我们像不像这位友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地方最有趣?什么情节最感人……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对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本内容、领会写作方法起到很大作用,切实提高了阅读效率,然而效率不等于效益。效率字典中释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更侧重于短时间内结果的考察。效益指效果与利益,包括直接的效益和间接的效益。它不仅看重短时间的结果,更看重长远的发展。一次次的打断,都有必要吗?一个个的提问,都有价值吗?这种速成式阅读的最大弊端是:忽略阅读主体的心情,容易打消学生建立起来的阅读兴趣。课堂提问如何从追求效率走向追求效益呢?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前面的探讨中,我们也有共同体验:读书时光不想谁来打扰。那么,就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心情着想,让学生做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学生不带任何负担地读书,并安安静静地把书读完,特别是读书之后,让学生细细咀嚼刚才从眼前流过的语句,用自己的想法和体验重新思考书中的人和事,这是日常教学中弥足珍贵的自省时刻,教师切不可频频造访,否则,无异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无异践踏孕育新生的心灵沃土。

二、先听后说,平等交流

有了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前提,学生自然产生与人交流的欲望,这时教师适时出现,让他们一吐为快。当学生看到教师专注的表情,平和的体态,听到教师简短而中肯的应答,心中涌起的是对知音的感激之情,并期待知音的心声。教师此刻的交流既用不着高屋建瓴,更不要尖锐的揭短和修正,只要能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触摸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点拨深层阅读的方向,极大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读后发言,有的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特点鲜明。有的说烟台海的轻盈,也有的谈到了烟台的渔民。但是烟台的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对于课文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到渔民,为什么说他们是在“播下希望的种苗”不甚了然。这时教师适时点出:“同学们能注意到课文中写到了人,这很好,也有同学说这是照应了结尾的一句话,既然作者要赞美烟台人民,那他要赞美烟台人民的什么品质呢?”学生一片默然。这种建立在平等、认同基础上的交流与点拨融入的是伴随读者的友情,点燃的是继续探究的热情。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文本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在读文章时的语言交流与碰撞,是一种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只有学生花时间去读、去品味、去感悟,才能有“顿悟”和“灵感”。教师此刻的指导才最贴心,最有效。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不是告之结果,而是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巧妙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精心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广度。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启发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执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有一处问题设计颇为经典。“听着,听着,阿炳禁不住……”读到这儿,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阿炳只能把这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呢?”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统领全文,学生要想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读下面的文字,更要联系前文,阿炳那苦难的童年,不幸的遭遇,还要通过这个大问题,抽丝剥茧,从而理解阿炳有什么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老师给予的时间内细细品读,深入思考,从课文中读出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对悲愤的倾诉,对命运的不屈,对二泉优美景色的赞叹。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情感也越来越丰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老师这样启发:你对学生们除草的方法有何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一位同学说:用铲子除草,虽然费时、费力但环保啊,不污染土壤呀,更有同学提出了可以用机器除草等建设性意见;有的同学说:石灰除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有些农村在开展水稻“免耕法”试验,就是用的石灰除草,结果粮食还增产了呢……到这儿,学生思考已经很充分了,他们不局限于语文本身的学习,把科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理解,既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经常性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实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四、设情境,等待精彩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学会思考。所谓解放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权威的阴影,鼓励他们敢想、善想。在课堂中营造言论平等、自由的宽松氛围,给予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充分时间,让课堂呈现出由冷到热的动态过程,使语文课堂真实有效充满生命力。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就向我们展示了精彩的“等待”教学范例。等待什么?等待学生情感的充分投入,等待学生思维的充分调动,那他们才会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学生开始都很拘谨,窦老师没有开门见山就教古诗,而是以聊天方式和学生谈论“推敲”这个典故,从而自然引出《寻隐者不遇》、《雪夜访戴不遇》这两首诗。在老师铿锵有力的朗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全场余音绕梁,掀起了小高潮,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带着这样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思维活力进入正题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这种等待来的精彩,让学生心花绽放。

纵观所有成功的阅读教学案例,教师无一不关注学生的阅读心情,让学生读得自由愉悦,想得深透广远,说得淋漓酣畅。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充满人文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心情。

猜你喜欢
烟台除草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