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语言,解读文本

2015-09-10 07:22邓惠珍
考试周刊 2015年67期
关键词:解读功能

邓惠珍

摘    要: 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主,语言教学中往往出现无法把握语言文字特点的问题,解读过程趋于公式化、表面化,无法深刻挖掘。语文课学习常常偏离方向,再则由于学生年龄阅历的不同,文本解读常缺少创新性,而语言置换可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 置换     解读    功能

语文教学中,对于文章内容及语言文字的内涵,学生往往不能一眼看透,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表面。这时老师的引导与解读对学生理解、品味文章语言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语言置换在语文课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运作。

1.凸显人物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学生品味完三拳精彩后,师问:鲁达寻思前有想过会打死他吗?目的是什么?生:教训他,打抱不平。师:第二拳过后,郑屠已讨饶,但为什么鲁达又狠狠打出了第三拳?生一:他勇猛、直爽。生二:鲁达是怕软不怕硬,非得把他揍得真正服了才完事。师:察觉镇关西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时,“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是说给谁听的?生:围观的人。师:发觉情况不对,鲁达是怎么想的?这句话可以怎么改?生一:不好,打死人了,想想办法溜走吧!生二:且别让别人察觉才好。经过分析,一个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机智勇敢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2.探寻文章意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爸爸的花儿落了。师: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的花儿,作者为什么戴我们敬而远之、有毒的夹竹桃呢?生:妈妈说了,那是爸爸种的。师:这句话可以改为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它代表你爸爸吗?生一:过于直白,缺少意蕴。生二:可以,这是象征手法。师:那么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用什么代替呢?生:爸爸种的花枯萎了,爸爸的生命结束了。这样“爸爸的花儿落了,我长大了”让读者感悟到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在对父亲的怀念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3.分析行文章法。《孔乙己》一文中有多处伏笔,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给学生解读留下难题。两个词“大约”、“的确”到底能说明什么,作者为什么留下这个悬念可能性?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猜测大约与的确的依据,学生的答案形形色色,生一:这是作者猜测,因为前文有孔乙己被打得很惨的描写。生二:他爱面子,每次都来还钱,这次一直还没有。生三:说明他可有可无,人们都不关心他。对于“的确”的猜测也有意义,生一: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命运的悲惨,科举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生二:他确实没在出现,而且过了一年了。文章的结尾委实巧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前面文本的解读分析主句话,这样一个没人同情、深受毒害的文人形象便展示在你眼前,一个冷漠无情、世态炎凉的社会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

4.品味赏析语言。《秋天》中: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师:此刻,牧羊女看到的草野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回答。生:寥阔。师:“寥阔”可以换成“辽阔”吗?“寥阔”是什么意思?生:高远空旷。师:与“辽阔”相比,多了什么意思?生:高远。师:我们常用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寥阔”可以换成这里的风轻云淡、天高气爽,蟋蟀欢快地叫着,秋天的美自然呈现在眼前。

解读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培养语感至关重要的一环节,上面说的各种方法都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有侧重。就文本解读而言,不管哪种置换,目的就是消化吸收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广阔性、创新性,寻找适合学生年龄、性格、生活环境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言置换有以下优点:

(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导师。平常语文往往是老师教得多,学生说得少,于是出现上课老师神采飞扬,学生昏昏欲睡,越是高年级,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淡的现象。语言的置换与化用让学生多了参与课堂发言的机会。如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替换,有“吹”、“来”、“点”、“亲”等,学生的兴趣在自身理解与文本内涵中起了冲突,体验到些许成就感,兴趣也因为这种冲突而被点燃。

(2)启发学生思维,为理解文章创设意境。借助转换,几种语言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制造意境。同学们不同的答案促使他们多方面对文字进行比较、鉴别、思考,启发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从时代背景、学科渗透、词性性质等方面思考,从而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有效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逻辑性及跳跃性,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分析课文,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语言的置换、化用在于转换语言形式,结合文章内容体悟人物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学习最终要归结于运用,在把握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置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就是感情作品语言,积累语文感性知识。引导学生推敲品味,是对语言的高质量分析,是消化语言的有效途径。

语言置换应建立在对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学生对课文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解读文本、置换语言需要胸有成竹、精心设计,还需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和较深厚的文学功底。

语言置换、文本解读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对语文老师的专业知识与文学功底提出更大的挑战。置换过程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猜你喜欢
解读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