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不消魂

2015-09-10 07:22王慧
考试周刊 2015年67期

王慧

摘    要: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也是现行高考模式下的重点考察内容。然而,这一部分考察内容对学生来说,却觉得很困难。一方面不能理解诗词的字面内容,另一方面难以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抱负,更不用提理解基础上的情感解读和手法赏析了。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词,领会情感就显得十分必要。作者从诗词内容各个方面进行评析,并加以佐证,相信对语文教学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诗词解读    意象意境    注释理解    典故运用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要所在,融合文化背景、传统典故、音韵学等多方面内容。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在简化字和现代文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在缺乏必要知识储备情况下解读一首诗词,难度不可谓不大。因而,如何在现实教育背景之下引导学生品读诗词,把握诗词主旨和手法,理解作者心绪,是语文诗词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简单地说,理解一首诗词不能单一化、片面化,尽量做到全方面理解。有时,甚至需要解读者“一叶而知秋”,保持一颗敏感的心。

读诗词要读全。所谓“读全”,不是简单地把一首诗从首联读到尾联,把一首词从上阕读到下阕,而是包括题目、作者、诗词全篇、注释等。读诗题是把握诗词内容的第一个关键点。从诗题里,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从诗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作者写给晋陵陆丞的唱和之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告诉我们这是作者望月而生的抒怀之作。还可以读出一首诗词的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及杜甫的《兵车行》等,只要一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是反映军旅征战生活的诗词。看到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便会清晰明了这是书写送别情怀的诗词。同时,有些诗词的题目本身就是诗歌内容的展现。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题目本身由五个意象组成,构成一副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这样的题目一入眼,即使还没有读到诗词内容,也能将内容把握个大概。类似的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秋天的暝色之中,闲居于山野之间,这样的意境之中何需赘言?诗题的把握相对来说是比较明确的,而词题的把握就稍显复杂些。因为词题分为两个部分:词牌名和词题。一般而言,词牌名规定的是词的格式,与词本身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有些词牌名对诗词情感有一定的渲染作用,如柳永的《雨霖铃》。词题有时候会被省略,只保留一个词牌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从其他方面理解这首词。

读懂诗词的第二个关键点是读作者。《红楼梦》中薛宝钗打趣史湘云和香菱时说她们“满嘴里说的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虽说是玩笑之语,但其中所言不虚。每一个作家都有独有又稳定的风格和内容。所以解读诗词的时候有必要了解作者,体会作者的心境,做到“知人论世”。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面上看来不过是记录自己的一个梦境,但实际上却是借梦反映现实。梦境中阴森恐怖的景象是作者在现实中备受排挤、处处碰壁的心理反应。而梦境中那无比光明璀璨的仙境又是作者一直在追求,却从未真正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看似十分矛盾的梦恰恰是作者现实中矛盾处境的折射。这种矛盾在作者最后一句告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如果没有对作者的了解,没有对作者生活处境的体味,那么怎么能解读这首几乎全是想象而来的神奇诗篇呢?

读懂诗词的第三个关键点是品读意象、体会意境。中国古典诗词基本无不著情怀之景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词中惯用的手法,因而品读意象构成的意境对诗词理解而言十分重要。古典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已经与某种情感表达绑定在一起。比如:柳枝、长亭、古道、芳草、浮萍、蓬草等,常常表达一种分离惜别之情、漂泊无依之感。鹧鸪、杜鹃、猿啼、鸦鸣等,常常表达一种惆怅伤感的情绪。而在一首诗词里一般而言不会只有单个意象,而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境,为我们创设一种特有的情境,进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句中连用了好几个意象,而将这些意象联系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游子晨起赶路的图景,其中蕴含的孤寂清冷之感自是不言而喻。

读懂诗词的第四个关键点是关注注释。在一些诗词的结尾处会特别标上一些注释,或解释诗词中的某些字词,或介绍作者当时的处境,比如:被贬流放或骤获赦免等,或告知我们作者写作的缘由,比如:送别友人、题赠新居、拜访高士等,或解释诗词中出现的某些典故,比如:屈原流放、贾生被贬等,或介绍某些历史事件,比如:赤壁之战、靖康之耻等。这些注释对我们全方面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心境,把握诗词主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读古典诗词,品味文化精髓,对高中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但也是有趣的。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律,就一定能拨开迷雾、终见晴天。最终在考试之中准确理解诗词,把握题目要求,完成规范答题。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