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变”,提高初中生读写能力

2015-09-10 07:22:44郭荣武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先学课文语文

郭荣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现实情况往往是老师牵着学生走,造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日渐丧失,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师生都非常苦恼。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对提高初中生读写能力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变“跟学”为“先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牛会跟着人走,是为了避免鼻子疼而已,并非它主动地、乐意地走。而人和牛不同,人的教育不应该是统一方向步伐整齐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管不顾,振臂高呼“大家跟我来”,效率是高了,但质量呢?如果教师只懂得让学生跟着学,指哪儿打哪儿,对学生的发展至少是很有限的。

而“先学”不同。在课堂学习之前,让学生先行自学,懂了的、一知半解的、不懂的,都在原文上做好标记,一目了然,课堂学习就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不要给任何“提示”、“指导”,就让学生顺其个性、喜好去阅读一篇课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他们获得的对课文的初步印象,都是他们个性特质的反映,甚至词语积累也是如此。比如,笔者在教授《台阶》前,让学生先行自学。一学生在“划出生字词”环节,划出的是“青石板”、“麻筋草鞋”,因为她“没见过,想知道”。乍看起来很幼稚,但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孩子生活阅历的反映,同时也是求知欲的反映,是必须小心呵护的。对此,笔者所幸在打算轻描淡写忽略掉之前做了一点小小的思考,并且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鼓励她“回头上网查查看”。这一小小“事件”的妥善处理,无形中呵护了这个同学、乃至全班同学的求知欲望!试问,如果没有安排“先学”环节,多少教师会把这类词语作为“生字词”来积累?

学生有了“先学”习惯,教师得益非凡:可发现不同学生的特点,让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又因为教学设计基于学生自主“先学”的成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专注度自然远远超过教师一手包办。可以说,“先学”习惯,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变“学答”为“学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现阶段,考试依然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很多教师都把教授答题技巧作为应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技巧、熟记技巧、运用技巧。可平心而论,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很简单,譬如作战,如果对对方情况不了解,就会陷入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只有“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百战不殆” 。

教师应该把时间多放在试卷阅读题型的问题研究上,尤其是大型考试题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命题者是从哪些角度提问的”、“考查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加强“出题”训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就同一篇阅读文章出题目、准备好参考答案,小组之间互相做,互相评。学生的“出题思维”和“做题思维”都得到训练的话,做起阅读题必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学会发问”,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题应试能力,更能帮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篇文章读下来,任何疑问都没有,恐怕不是都读懂了,而是没有读进去,没有深入思考。阅读时应心无旁骛,多问个为什么,并自己尝试解答,解答不了再请教他人,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木兰诗》里提到木兰从军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如果静心思考,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打仗的装备怎么会是自己出钱买呢?经过探究,就能够了解这是当时府兵制的体现。北宋张载说:“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如笔者在教授《再塑生命》时,安排了“质疑问难”环节,不少学生对“我惊恐到了极点,正要放声大叫时,莎莉文小姐赶到了”这句话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太过于巧合。经过自由争辩,最后一名学生的看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教育艺术高超的沙利文老师并没有离开,她其实一直都呆在海伦旁边,观察着她的反应。”尽管事实不一定如此,但这个学生的观点是言之成理的,他的思考含金量是很高的,他的阅读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三、变“学完”为“再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结束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通常会说“这一课我们学完了”。学海无涯,温故知新,再简单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出不同的理解;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回头再看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课文是“学不完”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孙犁小说《荷花淀》,收入高中课本多年,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2002年用它上公开课,课题叫《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被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誉为“教学内容的创生”。

在语文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把因课时所限没有涉及的内容,放在复习阶段,以“再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发现的乐趣,也可以让“炒旧饭”的复习变得更有味、更有效果。初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按常规分析,文中的菲利普夫妇是反面形象,是阶级社会金钱至上的缩影。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难道菲利普夫妇就一无是处吗?”学生经过再读课文,不难发现“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等语句,是包含着菲利普夫妇对家人的关爱之情的。教师再依据学生理解程度,进一步点拨明确:人性是多面的,彻底的坏人、纯粹的好人都是不存在的。并引导学生拓开思维,去思考其他课文、名篇里的人性。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复习效果事半功倍,更对“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效果远远超越就课文讲课文了。

又如《画蛇添足》这一寓言,“学而时习之”,可以全文照背了;对其寓意“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无益”也了然于胸,对于寓言的讽刺性特点也掌握在手了。但是,讽刺的同时,该寓言还有没有其他寓意呢?反思那个画得比“添足”者较慢而最终又得到了奖励的人身上有无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有,他的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就值得大家学习。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反面思考就能得到更多的意外收获!

四、变“学懂”为“学用”,培养学生写作实践能力

“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懂得理论是不够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懂得了如何分析阅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词语含义、主题思想等等,只是理论层面上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环节,选择典型的写景、状物、绘人的段落,让学生模仿思路,模仿语言表达。经过一点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慢慢融会贯通,那就获得了实践能力。不少课文都有很经典的片段。例如对话描写:《羚羊木雕》里父母逼迫我要回羚羊木雕、《阿长与<山海经>》里的新年一早吃福橘、《芦花荡》里的老头子护送小女孩儿过封锁线,等等。借景抒情:《羚羊木雕》结尾写我回家路上的心情、《爸爸的话儿落了》里几处对花儿的描写、《最后一课》里几处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等等。描写:《音乐巨人》、《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老王》、《台阶》等课文都有精彩段落或语句。在课文教学、阅读教学中注意随时发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反过来检验、修正理论。做到读写结合,就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收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辅相成之效,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潭山中学)

猜你喜欢
先学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奋斗(2021年20期)2021-12-07 10:01:14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
西藏科技(2015年6期)2015-09-26 12:12:10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