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内涵和贯彻思路

2015-09-10 07:22:44郭占恒
廉政瞭望 2015年7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小康社会

郭占恒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宣传解读。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月25日《人民日报》开篇以《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为题,连续发表5篇评论员文章,系统阐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南,是各级领导必须勇于担当的最大使命。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国内外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总体上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新时期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和挑战都是全面性的,包括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如果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有这样一些背景:

一是小康社会建设面临全面性。自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至今已经36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个时间表距现在只有5年多的时间。虽然从整体上看,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然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问题困扰,面临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等。还有,社会认同感、凝聚力减弱,信仰迷失,诚信缺乏、文化价值观扭曲,群体性焦虑,群体性事件、群体性路怒、群体性戾气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地区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内容都不能少,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是深化改革面临全面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37年。然而,由于历史的多方面原因,过去的改革主要侧重经济领域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搞活了,市场搞活了,人民生活搞富裕了,经济总量扩大了,国际地位提升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反思过去的改革,也有很多不足:其一,好改的都改了,好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骨头。其二,改革的领域不全面,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的改革严重滞后。其三,产生了为数不少的寻租腐败、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压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社会发展的活力有所减弱。这些问题,许多都涉及到权力、利益和体制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三是依法治国面临全面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法治建设,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但也应看到,我国依法治国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有:法律体系不完善,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不健全,公民包括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严重存在,一些公职人员存在着“有权任性”、“权大于法”的思想,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造成了国家或公民利益的损失,侵犯了个人合法权益,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群众意见很大。总之,国家治理还没有完全走入现代法治化的轨道,有事办事托人情、找关系,信访不信法,重领导批示、轻法律政策规定等还普遍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各方面着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四是从严治党面临全面性。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所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清醒看到,党过去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会不断面临新的考验和风险。201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存在的党性党风涣散,“大官巨贪”、“小官巨贪”现象,使党面临着生死存亡。如何化解这些危险,需要全面从严治党。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在思考、谋划和布局这“四个全面”问题。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全面布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才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要求,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丰富,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同时,理论深邃,体系完整,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目标是导向、是标杆、是奔头、是引领。我们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之首,确立了这一“战略目标”的引领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如果仅从经济方面看,早在13年前,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就做出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论断。但同时十六大又深刻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随着实践发展和人民对小康期待的提高,我们党提出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全面”二字越来越成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核心。因为没有全面小康,就没有普遍认同和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涵广泛和标准很高的概念。

其一,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是全面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不仅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有明确的建设任务和目标要求。这与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小康建设内涵,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其二,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地区是全面的。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民族的,是不让一个地方掉队的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到河北阜平炕头上“看真贫”,给独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在延安座谈“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并且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这就要求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要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其三,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全面小康不是少数人的小康,不是简单平均水平的小康,也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小康,而是要把13亿多人口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因此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也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内容既是宏大的,又是具体的,包括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民健康,使广大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使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其四,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标准是全面的。早在本世纪初,国家统计局和诸多研究机构就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一种综合指数,实现程度60%为总体小康,100%为全面小康。据测算,目前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已达83?郾55%。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早已超出国际普遍认同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条标准,甚至高于初步现代化国家的要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过去我们发展靠改革,今天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靠改革,而且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要求,进而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内容上看,全面深化改革涵盖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改革举措。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改革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正化为新一轮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与过去的改革相比,有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改革的全面性。过去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这次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的改革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

二是改革的深入性。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留下来的大多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性和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直面我国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碰硬,敢于涉险滩,敢于触动权力部门的利益,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三是改革的重点性。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内容看,坚持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不搞“十全大补”,不搞面面俱到,重点突破前所未有。

四是改革的依法性。坚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五是改革的时效性。明确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不搞拖泥带水,增强了改革的针对性和紧迫感。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鉴于“文革”期间对民主法治践踏的深刻教训,以及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有权任性”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法治建设,一再强调:“我们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战略部署,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强调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非常丰富,以下五个方面需要高度关注和深入学习。

一是建设法治体系。四中全会提到了五个方面: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来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是树立法治权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等现象。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三是运用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与法有据,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依靠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用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的有序进行。

四是形成法治文化。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的创建内容,促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五是领导带头守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古人云:“刑不以大夫为上,礼不以庶人为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只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法治国就能实现。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86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兴衰更替和长治久安。早在1957西安干部会上,邓小平就深刻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所以,我们党一直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从严治党要有全面系统、实际管用的操作逻辑,这就是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灵魂,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标本兼治、固本培元。

一是从抓党规转作风入手。十八大以来中央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既然作规定,就要朝着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就要来真格的。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态度,我们在八项规定及其随后一系列的举措中看得很清楚。从领导不剪彩、会议不摆花,到中秋不发月饼、新年不发贺卡,规范“三公消费”,严格限制公款吃喝,公款出国考察,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等,八项规定在细节中发力,又在坚持中见效。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一改过去重学习、谈体会、走过场的风气,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要求,从抓党内盛行的形式主义、奢靡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这“四风”查起,警醒自身,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防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反弹,按照“敬终如始”的要求,把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常态化、制度化。最近,中办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对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专题教育作出安排,这也是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延续。

三是强力反腐重塑政党形象。过去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党政腐败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反腐败阻力很大,难度很大,风险很大。面对党内外的疑虑和观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反腐败不定指标,没有限额,毫不留情,绝不手软。目前,十八大以来查处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已超过100人,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将军大校,有央企高管,大大小小的“苍蝇”更是数以上万计。同时,开展“天网行动”,把外逃的腐败分子一个个都抓回来。这些强力反腐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称赞,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极大地重塑了党的光辉形象。

四是制度治党具有根本性。如何把来之不易的转作风、反腐败成果保持下去,让暂时变成长期,这就要靠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而且“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要让纪律成为高压线,要把笼子通上电等等”。最近,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在浙江调研时指出,从严治党,要靠党章党规党纪。“党纪”与“国法”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同。党纪严于国法。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抓全党的纪律,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

五是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人总是要有信仰和精神追求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挫折甚至失败,而且越挫越勇,就源于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正因为信仰对于政党的根本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信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常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所以要“永不动摇信仰”。坚定信仰更要实践信仰,把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做到了,这样的政党就是不可战胜的。

总体上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是完整的系统思想。同时,“四个全面”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有力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

三、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唯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方面,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重大问题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一锤定音,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李克强总理大力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风,痛斥“为官不为”,痛斥“国务院通过的政策难道还要处长把关”的拖沓作风,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地。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抓反腐动真格,敢于碰硬,一再强调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其他中央领导也都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浙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工作过的地方,他不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提出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更是一再强调“善作善成、善始善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等实干要求。浙江也是一块实干的沃土,具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和“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按照省委的要求和部署,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努力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实践,谱写好中国梦的浙江篇章,争取每个“全面”都创造出浙江的经验,每个“全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联系当前经济工作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十分繁重;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稳增长的难度很大。如何防止速度焦虑症,保持淡定,既顺其自然,又有所作为,在稳增长中调结构、促转型,在调结构、促转型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量着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所以,大家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打好以“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为抓手的转型升级组合拳;一方面要抓住“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即“工业4?郾0”版的机会,寻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稳中求进,行稳致远。因为,这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其他三个全面的实现。

二是联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顶层设计,是管长远的战略谋划。为实现这一战略布局,国家对内提出创新驱动、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具体部署,对外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尤其是提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获得各国普遍支持,使“一带一路”由构想变为现实。有人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将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些重大部署都是开放的,每个地区都有进入和参与的机会。

三是联系谋划“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国家和省里早已开始研究谋划“十三五”规划。可以肯定地说,“十三五”规划将充分体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走在前列的浙江来说更是如此。根据中央要求和浙江实际,我省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比全国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前了5年。根据省统计局2014年3月发布的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评价结果,2012年浙江全面小康指数达到95?郾82%,比全国的83?郾55%高出12?郾2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省区第一位。考虑到近三年来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到2015年也就是今年底,浙江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接下来,浙江在研究谋划“十三五”发展的奋斗目标时,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补齐短板,提高长板,使全面小康达到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100%;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适时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四是联系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上有千条线,落地一根针。各地各部门工作是整个全局工作的细胞单元,细胞有活力,整体才有生命力。大家要有“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胸怀,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贡献力量。

(作者系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