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导学”教学中“驱动问题”的创设策略

2015-09-10 07:22江建来
中学生物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江建来

摘 要 叙述了“自主导学”中“驱动问题”创设的教学要求和流程,其策略有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度”、“序”、“点和面”,以及“针对性”。

关键词 驱动问题 自主导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基于“自主导学”教学的要求及流程

“自主导学”要求生物教师以引领学生“质疑和思考”的学案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案。教师批阅后,在问题的解析过程中,通过师生高效互动、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让生物课堂教学成为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心智发展的教学。图1、表1为其教学流程的环节及具体要求。

2 基于“自主导学”教学中“驱动问题”的创设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中学生物教师在认真领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备好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创设出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驱动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度”

教师在设计学案中问题时,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技能结构等,注重问题的思维负荷,从问题的梯度、广度、深度、密度以及整合度等方面综合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设计出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案例1:当学生学习完“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DNA的结构和复制”和“中心法则”等知识内容以后,就可以在新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交汇点上,创设“为什么子代和亲代极为相似”这个驱动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只需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问题很顺利就得以解决。

2.2 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序”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把握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做到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从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方面设计提问。

案例2:设计复习“渗透吸水”原理的问题组:

(1) 渗透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装置吗?

(2) 必修1的“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若将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能成功吗?

(3) 若用物质量浓度为0.6 mol/L硝酸钾溶液代替0.3 g/mL蔗糖溶液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为什么?

(4) 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不会发生渗透作用,对吗?

(5) 如何运用该实验来测定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小?

这些有“序”的问题组作为小组讨论的驱动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向纵深推进。

2.3 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点”和“面”

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和途径去寻找与此中心有关联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维加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智力情绪和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3: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对“生物膜”知识的复习,教师课前以图2“膜结构”这个“点”作为载体,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多角度、多层面创设出与生物膜有关的问题(即“面”的问题)。

然后,将学生创设的问题收集汇总,并用作为教学中的驱动问题:

(1) 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胆固醇和脂肪;

(2) 在细胞识别和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物质是①和③;

(3) ⑥是胆固醇,说明该生物膜是动物细胞;

(4) 核膜具有两层④;

(5) 若这是某细胞器膜,则通常没有①,但是可能产生ATP;

(6) 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只与④有关;

(7)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

(8) 用蛋白酶处理后的生物膜,其组成改变,但其通透性不变;

(9) 细胞膜的选择性取决于②;

(10)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生物膜的特定功能;

(11) 气体O2、CO2等可以直接通过④进出细胞,氨基酸、葡萄糖则需要⑤的协助;

(12) 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和神经纤维上传导,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13)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与生物膜无关;

(14) 提高农作物的抗性与该膜的特点有关;

(15) 硝化细菌和酵母菌都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系统。

请你判断上述说法正确的有 。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创设的问题归纳概括,并作为驱动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激情高涨,思维活跃,促进其对知识从“点”到“面”的思考和理解,对提升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2.4 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生物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复习知识,可就规律性方面或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对讲评课,可从思考方法和解题规律上进行设问。这样可以真正实现目标明确,每次发问,必有所为。

案例4:针对“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为了使问题目标指向明确,可设计以下问题:(1)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原理是什么?(2) 最佳的取材时间(或为什么在根尖长到5 cm时取材)?(3) 用什么试剂解离?解离有何作用?(4) 漂洗的目的是什么?(5) 用什么染色剂来染色?(6) 压片的目的是什么?(7) 观察过程中,在一个视野里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吗?怎样操作才可以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这样“有的放矢”的问题设计,便可使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实验要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实施“自主导学”的高中生物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法指导,教学中以“问题为明线、思维为主线和发展为暗线”贯穿整个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实现“授人以渔”。同时,对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推进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学发.“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2):22-23.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