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

2015-09-10 23:37陈贤彬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鸥文题梅花

陈贤彬

“题”为额头,“目”是眼睛。题目是额头上的眼睛,足见题目的重要性。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目虽小,却有丰富的内涵和作用,我们可从中预知文本的大意,感受语言的风格、文化的魅力。

一、以“题”挈领,梳理内容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从题目中了解到课文的很多信息,如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我们可以梳理关系,了解内容;质疑扩展,概括内容。

1.梳理关系,了解内容

有些课文的题目是以主人公为题的,如《卡罗纳》《老人与海鸥》《小英雄雨来》等,其中有一类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人公的,我们就可以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内容。如笔者在一次主题教研活动中执教《老人与海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表达时显得啰唆、繁杂。笔者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老人”和“海鸥”,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说出“老人喂养海鸥”“老人给海鸥取名”“老人在谈论海鸥”“海鸥吊唁老人”等,如此梳理,既简洁又准确。

2. 质疑扩展,概括内容

围绕课文题目质疑提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顺其题目来提问: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措施?阅读全文,回答提问,既概括了内容,也明晰了全文的篇章结构。

在质疑中扩展题目,概括内容。如《学会看病》《毛主席在花山》等。笔者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时,出示题目后在题目后画一横线:毛主席在花山__________。请学生阅读全文并进行扩展填空概括,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找出毛主席在花山做的几件事,从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切“题”学文,深化文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本、诗歌等,而叙事性文本还包括寓言、神话等。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本特点就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依题问“体”,以“体”设学

从课文题目中我们也可以直观地知晓文章的文体。如《寓言两则》《古诗两首》《古诗词三首》《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等,我们就知道它们的文体分别是寓言、诗歌、童话、神话等。教师可以依着这些文体来开展教学。汪潮教授曾指出:文体特点是语文的七大特点之一。教学故事类文体,如寓言、神话,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复述;教学诗歌类文体,如古诗、儿歌,重点对学生进行诵读、背诵的指导;而教学记叙文、说明文,则分别要抓住“四要素”和表达方法。

以《纪昌学射》为例,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复述,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通过比较学习“练眼力”的两个重点段,发现重点段的构段方法,抓住关键词来复述故事。

2.依题归“类”,以“类”拓展

将一些题目进行联系类比,就能发现相同文体课文中的不同类别。如叙事文体中的“游记类”——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知晓游记的一般命题方式:“记+地名+景点”。又如笔者在教学送别组诗时,让学生比较送别类诗的异同点,就能发现送别诗题目的相同点,一般都有在哪送、送谁、送到哪里等,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三、以“题”学写,学习表达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特别是第三学段,我们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秘密。

1.文题对应,学法迁移

题目就预示着课文的结构安排,如《小桥流水人家》,课文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句为题,诗意十足。而这题目也对应了课文的内容,先写了清秀的小溪,再写让作者流连的小桥,最后写让作者有着无限回忆的家。在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对应理解课文的结构,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当然,很多课文是不会把自己的中心主旨直接表露出来的,但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如《梅花魂》一文,写了外祖父思乡爱国的事。从题目可以看出,外祖父欲借梅花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笔者尝试文题对应来教学,做到学法的迁移。笔者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小的时候”“我五岁那年”“有一天”“离别的前一天早上”来理解外祖父思念祖国的五件事,从而厘清脉络,整体感知;再紧扣文题,学习“梅花魂”对应的段落,夸梅花的精神,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体现“梅花魂”所包含的内涵。最后运用文题对应的方法来学习牛汉的《高粱情》,做到学法的迁移。

2.文题对应,谋篇布局

题目为眼,点出文本的重点,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了解内容,不去质疑对比推敲题目,文本的解读将大大失色。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课文偏偏将着力点放在圆明园的辉煌上?我们可以巧妙地质疑题目: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写那么多的辉煌?再聚焦“辉煌”,在合作学习中品味语言和表达特点 ;最后回问质疑,体会作者以喜衬悲的谋篇布局。

四、从“题”入手,感受文化

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学习谋篇布局,还需体会融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还需感受我们中华绵延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借题拓展、类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领略其中的中华文化。

1.借题拓展,体验文化

课文题目有它内在的文化意蕴,我们不可忽视它。通过对课文题目的拓展来体会,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深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教师同课异构《与象共舞》,虽然略显稚嫩,但独到的设计却让笔者深受启发。

从上表可看出,教学目标(一)和教学目标(二)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教学目标(一)最后是补写“人跳舞”的句子,指向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二)是回顾课文题目,拓展学习“与X共舞”,指向文化现象。

2.借题类比,感知文化

教学《除三害》时,也可以体会中华文化中的“三”字现象。除此之后,还有“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孟母三迁、韦编三绝、诸葛亮三气周瑜、三拳打死镇关西”,为什么不是“二打”或“四打”,为什么不是“一气”或“五迁”。在中国民间,从古至今还有“事不过三”的说法和习惯,俗语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一次未免简单,显得情节简单,二次显得不过瘾,三次也就心满意足了,四次五次又显得太繁杂。如此,我们的教学不仅指向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还让学生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 310012 )

猜你喜欢
海鸥文题梅花
保护海鸥蛋
梅花
万鸟岛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文题
文题
文题
爱美的小海鸥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