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广宽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新课改等理论不绝于耳。尽管如此,新课改的瓶颈依然发人深省。有些理念和做法仍旧曲折迂回。教改之路,姑且不说荆棘丛生,亦可谓崎岖坎坷、关卡重重。下面,笔者仅就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尊重文本内容,适当选择教法
教材是载体,教法是形式。教法服从于教材。一切打着“新课改”的幌子为求形式而进行的花样教学皆似“浮光掠影”的“彩蝶翩跹”。笔者在此之前,曾作过一篇《“本色本香”学语文》的论文。仅就标题,我们应该不难感受提倡的是全体语文人应该返璞归真地认真地审视语文这门融工具性、文学性、综合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那种无视教材文本的编排目的和师生认知的个体差异,而把课堂弄成“自由发挥”的“歌舞升平”的做法显然有悖编者的初衷。有些教师为了凸显媒体优势,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展示了五幅美丽的画面,再选择其中的一幅重点欣赏。有些教师为了掀起课堂高潮,在接近尾声之时播放“片尾曲”式的音乐,以期达到卒章显志、升华主题之效,殊不知给听者“故弄玄虚”之感。
其实,谁都无法否认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大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积极因素。它正是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那些脱离主题,没有指向性的漫无边际地带领学生进行的“发散思维”可能只能是不够尊重文本的游戏式教学,与新教改的目标背道而驰。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好好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与编者的编排意图,熟悉整册或整学年教材的编排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地用教材教学,才能在某一个层面丰富和践行新课程的理念与内涵。
二、构建和谐互动,生成合理评价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没有这样的人际情感因素,就难以保证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的民主性、平等性,学生的个性思维难以培养与发展。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顺其自然地说某句话,做某件事呢?答案是否定的。就是说顺其自“不然”呢?这种情况应该是常见的。如果一切的教学双边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恐怕教学就无趣味可言,凸显不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课堂上教师随机应变的组织能力及引导智慧。不要忘了“平等而非相等”这句话。这句话正是体现了互动的平等性与学生性、教师主导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上课都是有备而来,随机而行。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有的学生想看看孔乙己的图片,发表了读书无用论的感慨。有的老师叹气:“嗨!读书这问题嘛!真的很难说了,孔乙己是念呆了。不过想想我们这些教师工作多少年的生活也比孔乙己好不了多少了!”这当然很少是在公开课上发出的怨叹。这样的师语是有的同学在课后告诉我的。我很感谢那位至今已记不起命姓的孩子,是他如此信赖我,把我当成可以平等交流的一员。我喜欢倾听他的言语,跟他们共同谈论读书的话题。我说:“如果谁能敢说读书无用的话,那么不读书的人就可能更没用了。”我跟孩子们聊聊:“我们语文老师嘛,可能就喜欢咬文嚼字了,你们可不要笑我呀!”“没事,没事,老师尽管说!双耳恭听!”“喂,你们可别太崇奉我的思想呀!听后自己要谈点个人看法呀!礼尚往来嘛!”“呵呵!一定!”我和学生的交流就此拉开帷幕,“对读书的理解嘛,我们当代人觉不能狭隘了。读书的范围可以延伸到一句话了,那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学会发展”。什么东西都可以拉过来读,当然还是有选择地读比较好,否则穷尽一生也是读不完的。我认为新时期的人“读”就是“学”,“活到老,学不全”,怎么能不读不学呢?“书”就是“见识和本领”,不能单单理解为死啃书本。孔乙己可能当时把“读书”看成是死啃书本。可能受“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认为“死啃书本”应付科举考试就是他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的确利弊兼有。但是不是所有的落榜科考者都像孔乙己?所有的科考得意者都如范进?一切都归因于心态,归因于自己的生活观与价值观。当代很多人太缺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到的那句话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学生竖起大拇指,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我认为这就是给我的最好回答。
每一位老师千万不能在学生面前妄加评论或者乱发感慨。我们要在课堂上生成最合理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必须符合学生的可塑性。注意,他们都是要接受潜移默化的,他们是最值得重视的发展中的人。
三、密切联系生活,追求学以致用
新课程的结构作了调整,体现了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原则。坚持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考虑了教学必须结合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杜绝“一刀切”的做法,追求“学以致用”的原则。新课标规定,教材编写必须遵循“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教材来教,追求学以致用。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培养出新时代的孔乙己。新课程在综合课程里设有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学科。目的也在于此。在“密切联系生活,追求学以致用”方面可能综合课程类老师或者理科类老师的感受要深些,文科老师们的感受可能要淡些。我认为文科类的老师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对学生的影响是隐形的、间接的、长期而深远的,应当引起每一位文科类老师的高度重视。应该把教育当成学生个体一生发展的最可贵的财富。这样,我们才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并贡献于社会之时也是我们的欣慰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