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至5日在杭州召开的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强调,要“按照选择好角度、掌握好尺度、把握好力度的原则,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增强监督的实效性、权威性和影响力”。这对我省各级人大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监督工作是地方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地人大立足实际、探索创新,监督效果显著增强。但不可否认,一些问题仍客观存在。比如,监督议题的确定虽然问计于民,但却“主旨宏大”,缺乏细致精准;审议意见套话、官话、大话多,实话、白话、真话少,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专题询问“大”而问之、“空”而问之,鲜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凡此种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工作“摊子”铺得过大,看似“全面开花”、“力度空前”,实则“无的放矢”,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新形势下做好人大监督工作,要在提高监督的“精准度”上下功夫,少一些“地毯式轰炸”,多一些“精确式制导”,力求精准发力、善做善成。
人大监督精准发力,首先要选准“靶心”。无论是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还是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都必须置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然而,人大的力量和精力是有限的,与其“天女散花”“撒胡椒面”,不如“缩小包围圈”各个击破。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矛盾交织、利益交错,监督工作既不能避重就轻“和稀泥”,回避矛盾、绕开难题,挑一些不痛不痒的“虚”问题、“大”问题监督之;也不能怕伤和气“做绅士”,找准了题目却泛泛而“问”、泛泛而“议”,蜻蜓点水波澜不惊。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百姓切身利益,人大监督要理直气壮,回应关切、勇于“亮剑”,每年抓几个具体的题目,啃几个难啃的“硬骨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一些针对性的意见,促成几项实在的举措,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人大监督精准发力,离不開夯实“内功”。监督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考验的是各级人大的“洞察力”,需要的是调查研究的“真功夫”。
“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没有实事求是的研究,两眼一抹黑,不能精准选题;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在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过程中,难免“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头绪,提一些大而不当、不及要义的意见建议,更遑论精准发力,督促“一府两院”出实招、破难题、解民忧了。
要深入调查。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听汇报,又不能完全倚靠汇报;听领导干部讲,更要听基层百姓讲;兼听则明,善于打通“两个舆论场”。要深刻研究。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两手抓”;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情况搞懂、弄透,避免浅尝辄止、糊涂了事。
“一切为民者,民皆向往之”。各级人大不妨将“精准发力”作为增强监督实效的一种新路径,助推一件件顺应民心民意的好事实事办成办实,彰显人大的权威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