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
从事所谓非正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或者说非正规高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都会有些滋味特别的酸甜苦辣。尽管他们也都拥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甚至曾被称为高等教育“特种部队”,长期以来事实上却是个在相当程度上被边缘化的群体。这恐怕与早就有学者指出的,制约非正规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或者“制度性歧视”直接相关。“两条腿走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但“正规”和“非正规”这两条腿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境遇”实在大相径庭。我国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理由期待情况将会发生变化,但真正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可能并不容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角色、作用与地位确实已经和将要发生诸多变化,尤其是强调“应用远程教育技术促进开放学习”的开放大学更是如此。本刊卷首早曾谈到,实践表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像当初有人预言的那样逐渐“弱化”,反而有可能在许多方面更趋“强化”。所涉及的许多问题,看来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学会生存》中的那段话:现代信息技术固有的重大优点之一,就是能使教师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更好地致力于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的内涵是什么,教师怎么才能担当起这样的使命,这些课题应该都很有研究价值。
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教师和教师工作的转型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至少,如果不能促成相关“制度障碍”或者“制度性歧视”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试点的说服力恐怕将会受到很大削弱。显而易见的是,任何教育革新,如果没有教师的广泛和自觉参与都注定不会成功。正像《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指出的,“今后需要预见到的另一种趋势是,教师将更广泛地参与影响学校生活的所有决策,没有这种参与便难以克服许多教师对变化和创新的自然抵抗”,这对开放大学建设恐怕是有现实警示意义的。
20年前,时任中央电大主讲教师的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电大青年教师是很有希望的,配备得很整齐,而且经过多年的实践,不但在教学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受到的训练是全面的。”他相信,假以时日,电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里面一定能涌现出一批具有自己特点的大学者,这样电大的事业就更有希望了。或者可以说,远程教育领域包括开放大学批量涌现教育家,可能是“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必要前提,这样的教育家最有可能产生于有长期教学实践的教师中间。至关紧要的则是,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