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
摘 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教教育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教育,对其重视与否及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子女教育的成败,对孩子的一生有深远影响,而父母在家庭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 家庭 挫折教育 教育方法
误区之一:孩子中心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一家人所有的意愿都围绕孩子转,“中午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等一切以他们的喜好为出发点。
误区之二:家庭“民主”化。有些家长总认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可以,谁忍心委屈孩子?因而对孩子的意见过于迁就,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还美其名曰“家庭民主”。
误区之三:无家务或代劳论。家长们看到孩子课业负担重,读书辛苦,心疼孩子,就把一切家务揽在自己身上,有的家长将孩子起床后洗刷的水都打好,连牙膏都挤在牙刷上。
如何教育子女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父母又在此过程中担任何种角色?本文对此作探讨,供读者商榷。
笔者认为,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予子女战胜挫折的信心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以为贪玩而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然而,他的父母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并为他专门在地下室开辟了实验室,用实际行动支持爱迪生的科学实验,造就了爱迪生伟大的发明: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实在放心不下,可以在旁边适当鼓励和保护。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建立自信,战胜挫折。
二、身教胜于言教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年级的明明告诉我他是怎样改掉乱花钱的毛病的。有一天,他随父亲从乡下回来,为了省一元公交费,父亲带他步行十几里走了回来。父亲一进门,就对母亲说:“为了省下两元,我步行回来的。”当他想吃爆米花时,父亲翻来翻去从衣兜里拿出两张一元的纸币,那纸币已揉得快烂了,黑黑的,很脏。那天,他在街上逛了好几圈,始终不忍心将那两元钱花出去。“为了省下一元,我步行回来的。”父亲的话,不断在他脑际回响。
三、培养子女正确面对挫折,抓住每次锻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父母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为孩子创造受挫的机会。例如,孩子钢琴弹得不错,可是他的绘画不太好,父母就利用假日带孩子到一绘画班去,看其他孩子绘画作品。同时减少对孩子的表扬次数,有时故意找出一些问题批评孩子。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有时父母需要“狠狠心”,因为一次次的小挫折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因为挫折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自我反省,这样他才更有进取心。
四、让孩子具有战胜挫折的品质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对子女“沐子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我们也要善于把孩子置于各种各样而又力所能及的障碍和困难面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学习、劳动、体育等方面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锻炼,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早起锻炼、做难一点的练习题、短途行走、长跑等。
我们可以培养孩子自食其力为出发点,让孩子从小懂得劳动的价值,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食其力,提倡“要花钱自己挣”,“抱在怀里的孩子永远长不大”,雏鹰只有经过严酷的训练才能搏击长空。
五、讲究教育方法
过分严厉或溺爱都会毁掉一个孩子,那种动辄就要帮一把手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那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他们更不愿接近你,而反过来说过分的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无数悲剧不胜枚举,在这一点上,笔者主张:宽中带严,严中带宽。这是最佳选择,当孩子遭到挫折,急流勇退时,要给予充分鼓励,临阵退缩时,要用自己的耐心和经历告诉孩子,坚强是战胜挫折的风帆。
作为社会中的人,他们必定要踏入社会,而社会迎接他们的并不都是鲜花和微笑,更多的是困难和挫折,这也就需要我们培养孩子遇挫不折、迎难而上、战胜挫折的品质。
战胜挫折的教育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感谢帮助我们战胜挫折的真心英雄——父母。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2]向守俊,张大均.关于挫折教育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