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育香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然具有鲜明的活力与可探讨的价值。作者认为可以从教会学生阅读、独立思考、教师正确评价几个方面分析,以展示在新课程理念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呈现方式与状态。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启发式教学 教学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取得非常重要的成果,也曾经让课堂绚丽多彩。同样的,作为一个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淡无彩,也没有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而被忽略。作为教学方式,如何在现时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发挥其作用,为课堂高效性服务是一线教师孜孜不倦的探索方向与实践方向。
一、学会阅读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没有阅读就没有素材,没有阅读就没有知识背景的支撑,就没有学生开阔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阅读是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进行思维与思考的基础。为此我们要让启发性教学在高中课堂中发挥作用,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符合逻辑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纲找出阅读内容的重点字、句、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问题,再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祖国统一大业课时中,香港、澳门的回归纲目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知识点,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本部分内容,从表面看好像没有任何章法,其实仔细审视就会发现遵循一定的规律:时间先后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出现的重大史实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实就是其所展示的重点。
如1979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到1987年的探亲开放,这种关系的起开与隔离的打开就是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开始,可以说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在第二自然段呈现的,从两会(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到“九二共识”说明了两岸关系的交往深入。第三阶段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促进了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真正实现。所以在本部分讲授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告诉学生在时间的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两岸关系的发展。那些具体时间的具体史实不过是这种关系发展的见证与凝固而已,把握住了规律,那些具体的时间中的具体史实就自然好记忆,更重要的是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喜欢历史,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历史把握历史。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与呈现
独立思考是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潜在体现,更是学科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与教育目标。没有独立思考的人格就不会有独立的学习品质,就不可能有深厚的创新意识与背景。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在遇到问题时坚持自己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的思维习惯,不可像现在很多“学困生”那样,不会了就直接“借鉴”别人的成果,或是奉行“拿来主义”直接“山寨”,这样的话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就会被浪费,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就无从谈起,创新的潜质也就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老师要善于发现或是制造让他们动脑子的情境与机会,在课堂教学的小组探究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的问题,特别是在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时,老师不可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想学生所想,答学生所答,而是要在课堂中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逻辑上或是思维上的不合时宜。
如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课时内容的第一个目录是“一国两只”构想的提出。教材这个设置显得突兀,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主题,但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困惑:解决这个祖国统一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构想呢?不能直接武力统一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呢?因为在学过的历史或是世界历史中很多的历史实例就是这样的,为什么我国要采取这种“迂回”战呢?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历史短片先让学生知道我国的统一“创伤”,并通过短片让学生明白在解决租界等有关国家领土问题上的国际一般做法,并在言语中让学生明白武力统一是不适宜的,将和平的思想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然后面对我国的香港、澳门统一问题的障碍,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合理与伟大之处,让其理解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是解决香港与澳门问题的最佳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由衷地、发自内心地思考“一国两制”的原因,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所得,不管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至少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与能力。
三、正确的过程评价是启发式得以实施的保证
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意地就做出了很多终结性评价,如果是正面的,则有可能激励学生,而一旦是反面的,就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品质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推行带来极大伤害。如在一次听课学习中这位老师是评价刚刚发言学生的,学生在展示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问题时,老师感觉不满意或是因为没有沿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师时不时插嘴,说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更好呢?你说的那样做不合适,并把有可能出现的逻辑后果给说出来。这样的教师主导,看似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其实是对学生的自信心的极大打击,因为教师的评价看似无意,但实际上都是对学生所表达内容的否定。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哪怕是带有评价意味的话语,这样在学生表达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表达,一旦存在不同声音,有可能就会引发辩论,不管结果如何,重要的是辩论。从中就会有思想的火花,即使其中一方的观点或结论不合理,也会在“理越辩越明”的情况下让所有学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