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2015-09-10 13:44:39农伟
考试周刊 2015年95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合作学习

农伟

摘 要: 新课程改革遵循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文即着眼于历史课堂中对学生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包括最基本的课堂讨论式、开展辩论赛、制作历史板报及学科间的合作学习,开发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中学历史 课程改革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包括“学会合作”,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需求的各种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之一。合作学习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进而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历史合作学习可以运用课堂讨论、辩论赛、历史板报式的第二课堂成果展等不同形式开展。教师围绕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及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形式。

一、课堂讨论式

讨论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活动方式之一,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一次成功的讨论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否则可能使课堂陷入哄闹之中,不能达到活动效果。有效的课堂讨论组织方式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第一,选定适合开展课堂讨论这一学习方式的教材内容,确定课堂讨论主题;第二,布置资料的搜集;第三,分组并开展讨论;第四,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

案例1《美国南北战争》课堂讨论活动设计:

教师选择《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在教材讲解中穿插学生的课堂讨论,与课堂教学相契合。

(一)把全班学生分为3组,第1组同学代表南方经营棉花种植的奴隶主,第3组代表北方经营棉纺织厂的资本家,第2组同学代表历史发展的观察者。

(二)第1组和第3组同学先展开组内讨论,讨论的主题可由教师提供: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如何经营手中的产业,从中赚更多的钱?

(三)第1组和第3组讨论后,派代表分别代表南方奴隶主和北方资本家,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尽量完善答案。通过南北方代表主要观点的阐述,即体现双方在利益方面的冲突。同时第2组历史发展的观察者一定要仔细听取双方代表的主要观点。

(四)教师提问第2组同学:从刚才第1组和第3组的组内讨论及观点阐述中可以发现,双方北方资本家和南方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之间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中什么比较难解决?(第2组同学根据南北方阐述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回答,不难发现双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所在,与教材观点相对应)

(五)教师对第2组同学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因势利导,再次提问,切中重点:北方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需要大批劳动力,但南部奴隶制的存在占用了大量劳动力,请问北方资本家,你们认为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经思考回答要废除奴隶制)

这样通过全体学生的分组讨论学习,不仅引出南北矛盾的焦点,实现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而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南北方各自发展存在的矛盾,理解废除奴隶制问题,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再以此为切入点过渡到对南北战争的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讨论始终围绕教材内容,最后达到解决难点问题的目的,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及时总结,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二、开展竞赛式的合作学习

竞争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课堂活动中,只有小组成员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最终胜利,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竞赛式合作学习常用的是辩论赛的形式,主要是在课堂中围绕教学某一主题采用辩论赛形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辩论赛成功开展,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有效控制辩论赛的过程,使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第一,选择和确定用辩论赛式合作学习主题;第二,分组并布置任务,将全班同学按照比例搭配分组,并采取由教师指导组长,组长分配任务到组员的方式布置任务;第三,开展课题辩论赛;第四,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

案例2《辛亥革命》辩论赛式合作学习的形式: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是一个争鸣性的问题。教材一般都采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这一观点,可以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一)课前告知学生辩论的主题(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将全班学生分为2组,1组正方,所持观点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1组反方,所持观点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每组设1个小组长,由小组长分工,搜集资料,并选出辩手负责阐述观点。

(二)在讲完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并抛出辩题,为维持秩序和把握方向,由教师担任本场辩论赛的主持人。(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部分,如事先公布对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奖励等,起到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尽力尽责,在竞争中为小组争荣誉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辩论赛开始,首先由双方辩手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同学轮流发言,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辩手。正方和反方在活动开展前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归纳和总结,最终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展示本组观点。教师可以及时对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通过辩论,学生对辛亥革命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双方无论所持观点如何,都要有理有据,要求史论结合)

(四)辩论赛结束后,先由教师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对所有参与这次辩论活动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指出辩论活动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

此次辩论赛活动以历史中有争鸣性的问题展开,且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辩论,掌握历史学习要史论结合,学会历史学习思维,通过辩论,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可以为学生单纯机械的历史学习注入新鲜活力。

三、运用历史板报的形式,在活动中合作学习

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学习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搜集资料,如网络搜索、图书馆资料查找、拜访询问老师等,最后将调查成果以历史板报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共同学习,也是开展合作学习、开辟历史第二课堂的形式之一。

案例3《三国鼎立》历史板报活动设计:

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很多学生都看过“三国演义”,也玩过三国游戏,其中描绘的人物曹操也是阴险狡诈的,就连京剧里的曹操的脸谱白脸也是代表阴险的形象。教师就此抛出问题:曹操真的是一个阴险奸诈之人吗?而《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老师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又做了另一番不同形象的深刻剖析,与传统对曹操的认识诸多不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在此,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就此进一步开展调查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一)教师在考察了学生的情况(如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家庭情况、具备的能力等)后,将不同学生按“好差搭配”的办法进行分组,分组后,每组设负责人,由负责同学进行任务分配。

(二)教师提示考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提示学生可以分阶段进行,如搜集资料阶段、分类整理材料阶段、制作历史板报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教师指导每一阶段的工作。

(三)教师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可以适当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安排成果展示评比,可以采取班内和年级内展示,实现成果共享,学生共同学习,由民主投票选取结果。同学们相互学习并参与评比过程。

(五)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给予肯定,并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开辟第二课堂,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的一次探索和实践。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曹操的形象都有自己的认识,通过调查,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更深刻,使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考察和学习,学生对曹操的真实面目有更真切的认识,这种方式取代传统教学对人物的解说,更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接受。

四、学科间的合作学习

在历史中寻找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展学科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授课之余,对教材有所钻研,适时发现历史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案例4《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科间的合作学习形式: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节中主要包含八个内容:“竞尚洋技”、“断发”、“不缠足运动”、“异味争尝”、“洋房与里弄”、“读报刊”、“看电影”、“礼仪的革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内容。

(一)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8组,分别对应8个不同的内容,小组阅读后进行讨论,总结8个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在讲授完后,教师可继续将原8组整合为6组,分别为语文组、政治组、历史组(也可根据需要和教师的理解添加)。

(二)各个代表不同学科的组分工合作,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搜集、整理、讨论和总结,在展示学科特点的同时,让学生发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微妙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语文组总结语文作品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写,政治组用政治理论看待社会生活变化,历史组则着重讨论哪些历史事件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等)

(三)各小组选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组员可以补充,非本组同学作裁判,评判各科代表小组的成果。

(四)教师总结。历史教师可以先联合各科教师对学生考察的内容进行讨论,收集各科教师关于社会生活在不同科目中的体现,最后将教师们讨论的结果与同学们展示的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在给予学生学习成果肯定的同时,组织学生一起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定反思。

日常教学中,各科目一般都处于独立状态,学生学习各科知识认为它们是孤立的,但其实各科目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如果教师善于观察,能首先抓住其中联系,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的趣味性学习,则会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节与生活联系很强的内容,通过学科间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学”历史,另一方面学科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受“大历史观”,学会全面看待历史,将历史与生活相联系,发现历史价值。

新课程的实施,学习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性学习模式的目标,也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并完善的重要课题。由于地区和学校具体实际不同,选择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应有所不同,需要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甄别和钻研,有赖于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在探索学习方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多样性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适合具体班级学情的有效学习方式,进一步实现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核心理念,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天地。

注释:

①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9-1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北京:教育部,2001.

[2]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教育部,2003.

[3]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9-10.

[5]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合作学习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09:47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31:19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4:19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12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