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智奇
老年人问题,上海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都高度重视。本届市人大常委会更是针对不同问题逐年紧抓,立法、监督两手俱硬。今年,“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中,老龄事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又是一项重点内容。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潮带领下,结合执法检查,市人大内司委对此开展了调研。
“十二五”期间,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项规划可如期完成。在养老服务格局上,年底上海养老机构将达12.5万张,占老年人口的3.3%。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也将略超规划目标。在养老保障水平上,上海养老金水平逐年增加,居全国前列,同时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实现了合并。其中,原城镇职工养老金预计增幅达到80%,远超规划目标。
尽管本市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下一个五年中仍应当对下列重要问题给予关注。
一、加深思考如何不断加大老龄工作力度。在思想认识上,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全面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用先进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思考来引领和推进各项老龄工作;在工作合力上,老龄工作涉及条线多、部门多、规章制度多,在资源共享、政策衔接、工作合力等方面,要思考如何避免部门分割。在经费整合上,本市老龄事业经费主要由相关部门分别掌握、分散投入,同时也没有建立统一的统计口径,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估考核和监督。
二、要认识到养老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需求。一是机构养老床位实际完成情况与规划指标有差距。养老床位考核标准,对保障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有序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床位“实际投入使用”才应当是考核标准。二是养老床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中心城区养老机构普遍“一床难求”,郊区养老机构却有不少床位空置;有些区县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反而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三是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服务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多年来,本市养老工作的重心偏重于机构养老,有关家庭和社区养老的政策措施少、投入也少。
三、医养结合仍要作为突出瓶颈问题来抓。一是老年护理床位供求矛盾突出。护理床位尽管在近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护理院及护理床位“住不进”、“出不来”始终是老大难问题。二是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困难。即表现为部分机构软硬件条件较为有限,难以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还表现为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疗机构较难吸引优秀医护人员。三是医养衔接机制有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全科医生对送医到机构的积极性有待激发;有些医养机构合作仅限于配药等简单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四是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尚待建立。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试点工作开展两年多,但试点少、受益面窄、老年人自负费用比例偏高等问题仍未破除。
四、老年社会优待工作力度有待加大。一是老年优待办法尚属缺失。目前本市尚未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制定老年人优待具体办法,调研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希望政府尽快列出一份老年优待的详细清单。二是老年优待的范围和标准与国家相关规定和兄弟省市水准有一定差距。在交通出行、文体活动等方面,研究整合期较长,若在下一个五年出台,效果有待检验。此外,上海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等方面也较为薄弱,亟待下一个五年统筹推进。
我们要看到,未来五年,上海老龄化压力仍然巨大,应对老龄化挑战依然艰巨。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龄人口将高达530万左右,人口结构倒金字塔型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失独、失能老年人照护等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要编制好老龄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完善符合老龄化趋势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在养老服务内涵深化上加强综合设计,努力构建更加符合未来发展需要,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梯度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养老政策的顶层设计的落地落实,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真诚倾听民意,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措施,以群众认可为标准构建养老政策的“闭环”体系;必须继续健全完善全社会合力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进一步营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治氛围;必须继续发力突破养老难点、热点和尖端问题,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制度、新的养老服务模式、社会优待工作、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科技养老等方面实现全面統筹,才能真正促进上海老龄工作提质增效,实现“幸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