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习惯在10岁左右就已基本养成,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养成的习惯就很难有多大的改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有切身体验: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年级越低,这种由学习习惯带来的差异则越大。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步入校门接受系统的学习,再加上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正是儿童养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对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谈谈见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受年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较低。但是,他们刚刚接触写字,可塑性较强,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
1.教师做好示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各种基本笔画教给学生,要尽可能地先进行示范指导,有必要的话要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写好每种笔画。另外,老师还要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整字各个偏旁的比例的大小,以及书写位置和间架结构组合的规律。
2.写字前要有自我心理准备。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在写字前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在写字的时候,身子要正而直,两肩齐平,胸部挺起,头部要端正,稍微向前,双脚要自然放平,踏稳,两臂要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要求学生在每次写字之前,心里默念这些要求,为写字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坚持,习惯了学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
3.教师要适时鼓励。在学生书写的时候,教师要不断巡视。对写字能力强的学生要用赞赏的语气给予表扬: “宝贝儿,你写的字真漂亮啊!”对暂时写不好字而又信心不足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不要着急哦,你看今天你的字比以前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定要加油啊,老师相信你的字会越来越好的!”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老师都统一要求。小学生好胜心强,借助这一心理特点,很容易就能组织学生开展评比活动。例如:比一比谁书写最认真,然后把“认真书写星”奖励给他。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老师都要认真地批阅,看到哪个字写得漂亮,我就把这个字画上一个小笑脸。慢慢的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写字兴趣自然就更浓厚了。
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作业评比,评出优胜,给予奖励。在此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和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与此同时也要对自己进行纵向评价,看自己的字和以前比有没有长进,从而实现自我激励。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提出: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一二年级是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引导。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拼读能力,在一开始就引导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在学生们借助拼音读物阅读时,要反复强调一个“准”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任意添字、漏字;每一个字的发音要准,要清楚、响亮。注意在朗读的时候,在注意字音的同时还要注意标点的停顿,尽量避免唱读。学生如果能在读的过程中读出感情,就一定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和认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引导学生多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独立阅读的机会,这样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适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对于受方言的影响比较大的农村孩子而言,老师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进行训练,并且努力为学生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帮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
2.开展小组合作读。将学生按照朗读的水平进行分组,鼓励同学们之间开展小组合作读的练习。这样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帮助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在互相听、读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组织朗读比赛。比赛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全班性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比赛。比赛的内容可以是指定的,也可以是自选的。通过这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热情。在活动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评价环节。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评价中,强化阅读的方法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这就说明了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低年级学生充满灵气而且富于幻想。他们往往异想天开,思维很少受到束缚。这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的起始阶段。老师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思维训练的机会,努力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老师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才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比如: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在教学诗歌时,就可以让学生背背唱唱;遇到童话或情节曲折、集中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这样,学生在画、唱、演中,既可以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又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在活动中教给他们观察思考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老师还可以有序地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自然和生活中,让学习和丰富多彩的智力和体力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生。可见,习惯决定人生的命运。有專家指出: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健康的学习心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综合反映,是小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担负起这一项重要责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