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 岭南第一骑楼长街

2015-09-10 07:22张云澍
百科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骑楼北海老街

张云澍

在我国,有很多叫“老街”的地方,这是因为它们历史久远,便被冠以“老”字。广西北海也有这么一条“老街”。在这条街上,不仅遍布着精美的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而且见证了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历史。北海的传奇与精神都隐藏其中。历经沧桑的老街,向人们展示着北海的风物世情,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繁华起于何时

北海因北面濒海而得名,古属合浦管辖。合浦是著名的南珠原产地,又是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及波斯湾国家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冠头岭下的港湾是当时船队的停泊地之一。此后,疍家聚居于此,以采珠捕鱼为业,形成村落,名为北海村。南北朝萧齐至萧梁期间,北海境内曾设盐田郡;唐贞观年间,设东罗、珠池两县,后一度设陆州;明清之际,北海对外交流日益活跃,港口码头渐趋繁荣,商贸集散日增,老街城区由是而成。

老街究竟始建于哪一年?目前已无法考证。古人早有水旺兴财之说,何况这里面对的是大海呢?码头和埠头,成为商铺面海的大门。一轮日月,在渔船摇橹者早晚的歌声和潮汐的涨落中交替升落。转眼到了清朝,在道光及咸丰统治的40年间,老街的商业兴盛异常,小小的街面实在挤不下这么多的商家和渔民,于是东安街和大兴街、西靖街出现了。不仅如此,东安街在光绪年间一路向东建出东华街,宣统年间至民国初年再向东建起了东泰街和接龙桥。至此,7 条街道首尾相连,最终成为老街今日的模样。

其间,北海与外界的交往日渐增多。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北海开辟了至澳门的定期帆船运输线。咸丰元年(1851年),澳门葡萄牙商人建艋船,航行于澳门、北海之间。

清同治二年(1863年),经朝廷批准,北海与宜昌、芜湖、温州四口岸开放,准许英国轮船停泊,上下货物。同治十年(1871年),广东北海常关成立。1873年,设廉州北海海关。

光绪二年(1876年),北海在《烟台条约》中被指定为通商口岸,并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1877年,北海新关开办,英国设立领事馆。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政府对老街区进行统一改造,将原来4米宽的街道扩为6米,街道两侧商铺按骑楼式样统一改造,并命名为中山路、珠海路,形成老街城区布局至今。

在北海老街中,辈份最大的应数珠海西靖街,据称是在道光至同治间形成的。这段街道上原来居住的大多是广府商人。随着北海对外开放度的提高,高州、阳江、玉林的商人也纷沓而至,西靖街便有了扩展的条件,并改称“大兴街”,意即宏图大展、兴旺发达。可能是人多口杂、语言混淆的原因,后又叫成了“大西街”,沿传至今。当年,在大西街上,先后有过升平街、东安街、东华街、东泰街,还有龙皇庙码头、三皇庙码头、接龙桥等,南北货殖、中西商贾云集于此,可谓寸土寸金。

沙脊街是北海老街中最早的专业街道,有五馆六局之称,包括酒馆、旅馆及医局、公安局等。虽然只有400米长,但沙脊街几乎集中了当时北海所有的酒馆茶楼。广西最早的电灯公司——保兴电灯公司也设在这里。灯红酒绿的沙脊街在当时的北海自成一景。

后街是因为与前街(东泰街)相对而称的;因其地势比前街高,曾被称为“高街”;它是沙脊街向东的伸展段,其间又有兴华街;因街有天妃庙,又被称为“庙后街”。后街类似今天的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集中于此,于是,便有了五花八门的街名,如卖水产品的鱼尾街,其中又分新卖鱼街和旧卖鱼街;卖米的米行街也有新旧街名;其他,如糖行街、篓行街、盐行街、鸡行街、果行街,等等。此外,后街还有一个别称——“番鬼街”,因为这条街上曾居住着来自英国、美国、葡萄牙、丹麦、瑞士、挪威等9个国家的“西人”,其中包括各类传教士和教徒。

中山路是北海老街中的“后起之秀”,全长2015米,是老街中最长的街道;最早因属郊区,又称“牛车路”。抗战胜利后,中山路逐渐取代珠海街而成为北海新的商贸文化中心区。

近现代建筑年鉴

岁月流转,老街上百十年前的热闹与繁华已烟消云散。今人从那一块块斑驳残缺的老字号招牌或刻印于骑楼之上那逐渐褪色的字迹,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

永济隆建于1930年,属北海早期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一,它也是解放前北海最高的楼房。永济隆高3层,顶层为开阔的平台,是民国时期广东“南天王”陈济棠为其兄所建。同时也是陈济棠从广州返乡省亲时在北海的固定居所。1949年10月,国民党“粤桂南区清剿总指挥部”总指挥张瑞贵和广东省主席薛岳各自率领残部,溃退到北海。张瑞贵把他的司令部设在了永济隆。同年12月,北海解放,永济隆在一夜之间变换了模样,成为北海解放的历史性标志之一。

许永安骑楼始建于1932年,原为渔具店,位于珠海东路75号。该骑楼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屋面为瓦顶,配木质楼板,骑楼面宽4.7米,进深12米,地层层高4.5米。建筑主体为浅黄色,立面装饰材料为纸筋灰,配木窗,窗边柱为方柱,拱券部分有券无心石。建筑下额为整体式,上书“许永安”。

除此之外,老街上还有金记栈、广茂商行、寿兴祥、裕源记、祥和栈以及广连升酒坊旧址等一大批历史建筑。

接龙桥双水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水井由青砖筑砌。这口井不仅供附近居民使用,还可供海上的渔民和外轮用水。水井与海之间有一条长约30米的砖砌水槽,打起来的井水可经水槽流至海边蓄水池,渔船和外国轮船缺淡水时可以到蓄水池买水。

老街上还有许多仿欧建筑,极具异域风情。如建于1883年的北海海关旧址大楼、1897年在中山路最北边建立的西洋教堂式建筑——北海大清邮政分局旧址等。

北海海关大楼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北海早期的海关所在地。这座方形3层砖木结构的券廊式西洋建筑,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在楼顶的“回”形天台上瞭望,海面动态一目了然,可监视港内外进出的船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海上关口”。在当时,它虽然是清政府设立的,但一直被洋人控制,老北海人称之为“洋关”。

1896年,清政府创办“大清邮政”。1897年,北海“海关寄信局”被转为国家开办的“北海大清邮政分局”,这是我国最早开办的邮政分局之一。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北海邮政年处理邮件达55万件,邮路总长已近900千米。

骑楼建筑别具一格

关于骑楼的起源,通常的说法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从南洋回来的侨商们回到家乡经商。他们在建商铺时,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与本地建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建成了商住合一的居所,这就是骑楼。

骑楼的商业实用性非常突出。楼下为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特征。

我国南方的骑楼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骑楼受当地传统木雕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多以岭南风格为主调,兼有欧式风格。北海因过去隶属广东,因此当地的骑楼是粤派骑楼的一个分支,但是减少了繁琐的雕饰,以精美的线条勾勒出整体的和谐。北海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都是拱券结构,拱券外延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和浮雕。一路看过去,好像一条长达千米的空中艺术走廊。

骑楼下窄小的街巷,虽无雕梁画栋的豪奢,但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上的情趣仍然被鲜活地体现出来,老街建筑上仍清晰可见“爵鹿聚会”壁画。画中,梅花鹿回望枝头的雀鸟,在粤语中,雀与爵同音,鹿为禄的谐音,寓意爵禄双全。

骑楼建筑最精彩部分是花墙头,其下部的长方形构图来源于中国建筑的匾额,这在西洋建筑里是找不到的。匾额里本应是书法“某某阁楼”之类,在此处演变成了一枝梅花浮雕。匾额的左右两边还题有对联,韵味十足。

与其他城市的骑楼相比,北海老街这500多座骑楼的风格有着明显的特色差异。一些城市的老街骑楼在建成年代方面几乎是同一时间段;而北海骑楼老街是在“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上改建、扩建的,骑楼风格呈现出多样化,并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体。

其次,北海老街骑楼的别具一格也与老街民居建筑特色有关。

在北海老街的骑楼与本土民居之间,存留有一种传统的木板结构的建筑形式。这种木板结构建筑就是古代的楼阁屋,其结构特征与骑楼差异不大,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些木板结构的楼阁屋之间的墙体没有贯通,如果楼阁屋之间的木板墙体贯通了,就无异于今天的骑楼街道。因此,北海老街骑楼的风格的形成、演变和传承,都可以找到“根”。也就是说,北海老街骑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元素更多。

正是因为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北海老街的骑楼才能以其独特的、多样化的存在形态在中国城市的老街骑楼群中独树一帜,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彩记忆。

打开尘封的记忆

作为北海的传奇,在老街这座风云变幻的舞台上,各路人物纷纷登场,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印记。

冯子材是清同治年间广西提督,他曾率兵参加抗法战争,取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冯子材出身贫苦,年轻时曾到北海老街上的一家粥铺打工,得粥铺摊主王五哥收留。其后,冯子材经王五哥介绍,到廉州府打工,不幸陷狱。举人彭元辅将其保释,并写荐书让冯从军。因彭元辅一书同时推荐3人,3人后来均升至提督,时称“彭元辅一函三提督”。冯子材当官后,专门回北海老街报答王五哥,出资为王五哥在老街买房1座,并送灯笼1对,上书“少保赐”字样;后,又到廉州府,要为彭元辅捐“内阁中书” 一职,为彭婉拒。

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为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到任后在两广沿海加强备战。张之洞当年乘军舰到北海登岸巡视,曾专门到老街上的宜仙楼品赏了珍珠鸡。

当代书画大师齐白石中年后多次出游南北,最后一次出游时来到北海。因初到北海时人生地不熟,齐白石得到了沙脊街字画店店主的援手,在沙脊街一旅店内住了六七天。齐白石在品尝老街海鲜及风味小吃之余,还随店主到海边垂钓。临别时,齐白石赠给店主一幅《钓趣》图,后世遂有齐白石沙脊街赠画的逸闻。

老街里活着的文化

北海老街里流传延续的民间文化大概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古老。老街是北海历史和风俗及市民生活的浓缩地带,同时承载着融广府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多种文化。

珠海路老街上可见不少祭拜社公(土地爷)的场所,逢年过节,人们便拿着鸡鸭鱼等祭品拜祭社公。门神崇拜就更为常见,在广西的北海、合浦等地有守门神的习俗,元宵夜富贵人家贴出的门神常常被人涂掉眼珠,所以他们还要安排专人守夜。

现代老街居民已经不守门神,但几乎家家户户张贴门神,以此来祈求平安。老街几乎所有商铺的“铺窗趸”下都供奉着一处门官神位,店主早晚焚香,祈求门神保佑事业兴隆。

街上的老戏台是当地居民娱乐的重要场所,居民往往在岁时年节以多种形式娱乐。晚清以来,每年正月抬华光神像巡游街巷、清明踏青祭祖、端午赛龙舟、中元节盂兰会、腊月三婆(妈祖)庙祭典,每10年举行1次、延续3天4夜的北海通衢赛会等,人们除了酬神外,还会借机请戏班演戏娱乐。

晚清时期,进入北海的大批广府商人在老街经商、生活,建造了具有我国南方古典建筑特色的广州会馆,同时也带来了老街居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粤剧。直至今天,相熟的老街坊们还经常琴瑟相聚,过一把戏瘾。

此外,北海人的饮食爱好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当地的特色小吃卷粉, 就是在广东肠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口感更为爽滑、清新。

如今,当初四处林立的商号招牌及高耸的洋楼已在岁月的流沙中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民居、零星的古玩店及海产店,偶尔穿巷而过的孤寂粤曲小调以及字迹依稀可辨的商号石匾,仍能使人回忆起这百年商埠曾有的灯红酒绿。

漫步老街,那些古老的建筑如同电影中的场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磨亮的藤椅上闭目养神的老人,古老的街角上淳朴的小贩,斑驳的老墙上爬满的绿苔,破旧的窗户外悬挂的衣服……

一切没变,只有时光在静静流过。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骑楼北海老街
老街谣
北海北、南海南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北海 美丽的地方
老街(外二首)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骑楼人家
南方的北海
骑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