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2015-09-10 07:22:44赵晨曦
音乐爱好者 2015年1期
关键词:施特劳斯歌剧母亲

赵晨曦

理查·施特劳斯是后期浪漫派中出类拔萃的作曲家,他以音诗、歌剧等体裁的写作享有盛名。2014年10月22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了施特劳斯歌剧《埃莱克特拉》音乐会版。在中国,《埃莱克特拉》虽为许多音乐人知道,却从未上演过。大致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较高成本的舞台布景,另一方面可能是“不间断”且“边唱边跳”的女主角难以挑选。许多人称此剧的女高音为“残暴的女高音”,意在形容要唱好这部歌剧,对于女高音演员来说是一件“残暴”的事。由于上述原因,广大乐迷高度期待这部歌剧在上海的首演。本次上演的是该歌剧的“音乐会版”,即取消了繁杂的舞台布景、演员的剧装和表演,将重点放在音乐上,这种做法虽然会丧失一些歌剧中的视觉效果与戏剧元素,但是音乐依然完全保留。

《埃莱克特拉》的大致剧情是:女主角埃莱克特拉的父亲阿伽门农被埃莱克特拉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她的情夫杀死。埃莱克特拉想要寻找在异乡的弟弟奥瑞斯特为父亲报仇,却得知弟弟已经死于母亲之手。于是埃莱克特拉找到了妹妹克律索忒弥斯,希望她能为父报仇,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经历数次重大打击的埃莱克特拉陷入了绝望。正在这时,她以为已死去的弟弟奥瑞斯特出现了,原来让母亲以为自己已经死去是奥瑞斯特的计谋,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来为父亲报仇。在埃莱克特拉的帮助下,奥瑞斯特成功杀死了母亲和情夫,完成了复仇的任务。埃莱克特拉陷入了狂喜,开始旋转着跳起舞蹈,在极度兴奋中,体力不支,丢掉了性命。

在欣赏完整部歌剧后,我的内心是非常震撼的。原因之一,是演员表现得令人十分难忘,尤其是担任主角埃莱克特拉的女高音,来自瑞典的伊娃·约翰逊,以尤为扎实的演唱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用富有张力的声音和状态,为听众们呈现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复仇心切的埃莱克特拉。她的声音在大部分唱段都可以突破乐队厚厚的织体,清晰地传至整个音乐厅的最后一排;原因之二,是担任“伴奏”的上海交响乐团的出色表现,在指挥大师迪图瓦的带领下,乐团呈现出了兼具力度和幅度的音乐层次。无论是乐队的齐奏,还是各种有些接近“二十世纪风格”的独奏,抑或是要与演唱者呼应、对比从而共同构成剧情的段落,乐团都完成得游刃有余,以至于音乐会后,观众普遍感叹道“上交的表现是今晚最大的惊喜”。当然,歌剧音乐创作上的成功是引起人们感叹的主要原因。《埃莱克特拉》并不属于那种最“平易近人”的歌剧,其中没有太多“动听”的段落,而且采用“一气呵成”的一幕形式,这是对听众耐心的一个考验。但是,理查·施特劳斯就是用这样的形式,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与他在剧中一些鲜明的、与早期浪漫主义有所不同的写作技法有关,包括以下几点:

一则,音乐与剧情的关联性很强。音乐不仅参与剧情,更推动剧情的发展。首先,在音乐中,作曲家时常用音乐展现出周围的环境,如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即将出场时,音乐变得极端诡异、残暴,低音部利用节奏呈现出了极其沉重却咄咄逼人的脚步声,让听众在没有看见人物出现的情况下,就已经能大致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其次,音乐技法与剧情内容常保持一致,如妹妹克律索忒弥斯讲故事,说到“她们走到井边……她们又走到井边……”时,乐队明显使用了相同音乐材料模进的手法,来与故事内容相呼应。再次,音乐的氛围直接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心理情况,如妹妹克律索忒弥斯在向埃莱克特拉展望她所憧憬的平凡生活时,音乐突然从阴暗变得无比温暖,但当“幻想”结束后,音乐立刻“一落千丈”,回到了原来压抑的气氛中。这种情况下,作曲家虽没有用唱词或有特征的旋律表现心情,但观众可以感受到从音乐的“整体气氛”中传来的信息。类似的例子在剧中不胜枚举。

二则,歌剧中交响乐团的编制非常庞大。上交此次动用了百余名演奏员,构成了常规演出中罕见的编制。伴奏音量之大在一定程度上给歌者演唱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能使音乐展现出作品所需要的那种效果。歌剧中,体现最多的便是“谋杀”“复仇”等无比尖锐的词语,为了与这样一种剧情基调相吻合,作品势必要求演员在许多段落能用高亢甚至是富有表现主义特点的歌声来演唱。试想,一个普通编制的乐队,即使是全员开足马力,恐怕也难以呈现这种极富张力的声音,因此,采用大编制的乐队,是为了满足剧情需要。当声乐演唱者突破了这一包裹它的乐队织体时,会呈现给听众直达心灵的听觉感受。此外,使用这样的乐队形式,还可以形成极其鲜明的音量对比,“尖声惊叫”“柔声倾诉”和“窃窃私语”照单全收,使作品中的内在戏剧性效果得以突出。

再则,该剧写作中带有一些瓦格纳歌剧的影子。首先,整部歌剧只有一幕,且不间断演出,这与瓦格纳的“乐剧”有一些类似之处,只是“乐剧”通篇充斥着“无终旋律”,往往只有到最后才出现终止。其次,该剧通篇基本以宣叙调构成剧情,这也是瓦格纳歌剧写作中的常态。全剧中最“动听”的一段,当属埃莱克特拉在得知奥瑞斯特真实身份时那一段梦幻般的旋律,可是,它也只能作为一种“近似咏叹调”的唱段,因为它并没有终止,甚至这种愉快的气氛也没有一个体面的结束,而是直接回归“阴沉”的基调之中。看来,这也是作者的刻意为之,避免过于“迷人”的段落完整出现,打破剧情的连贯性。最后,该剧的有些和声处理也与瓦格纳有相似之处,比如使用“游移的”“较自由的”离调来模糊调性,以及终止式的转瞬即逝等。刚才提到的这个“近似咏叹调”的唱段,在和声听觉上与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尾声有相近的效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理查·施特劳斯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受到了一些瓦格纳的影响。

该剧除了音乐给人以感官冲击外,其对于人性的刻画也给人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

首先,埃莱克特拉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象征的是人性中的阴暗面。母爱向来被世人认为是最崇高伟大的感情,然而剧中的“母亲”却颠覆了这个看法。克吕泰涅斯特拉在得知儿子死讯时那串阴冷的大笑让现场的听众不免脊柱发凉,大笑中没有丝毫同情——她的母性已经全然消失。因此,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中最丑恶、阴暗的一面,令人心寒。

其次,妹妹克律索忒弥斯象征的是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她虽然拥有比姐姐更强的“为父报仇”的能力,但她却没有这样做的决心。换言之,她是一个“逆来顺受”的角色,虽然知道杀父仇人就在面前,但只要他们不对自己构成威胁,她也愿意“苟活”下去。在全剧的高潮之前,当克律索忒弥斯得知奥瑞斯特杀死了母亲与情夫之后,兴高采烈,立刻加入了为英雄欢呼的队伍中。由此可见,这是她一直希望的结局,只是她没有勇气去为自己争取,而选择了一再逃避。

最后,关于主角埃莱克特拉,她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复杂矛盾,这是最难理解、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角色。她信念坚定,有勇有谋,为了替父亲报仇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这本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她要复仇的对象,却是自己的母亲。虽然她的母亲丧心病狂,杀夫杀子,但当埃莱克特拉得知弟弟在自己的帮助下杀死了母亲,而欢乐地翩翩起舞时,她是否已经变得和她母亲一样“丧失人性”了呢?答案恐怕很复杂。她在剧中的结局是“死在了自己狂喜的舞蹈之下”,作为一个心灵已经被复仇占据的人,死亡对她来说会是遗憾,还是解脱?其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复杂矛盾,用文字已经很难表述。我认为,对这一角色的性格阐释,仅仅停留在“歌剧欣赏”的层面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深度的挖掘,才能窥探到隐藏于角色外壳之下的实质。

理查·施特劳斯的《埃莱克特拉》,可以说是同《莎乐美》一起,反映了他在歌剧创作领域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这两部歌剧,比他后来的《玫瑰骑士》等剧作,更能体现对传统革新的精神。《埃莱克特拉》中的许多手法,尤其是在调性、和声上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风格。至于这部歌剧之后,作曲家未能在这条改革新路上继续走下去,至今仍引发人们的议论。在我看来,理查·施特劳斯未能沿此革新之路继续探索的确留下了遗憾,但即使凭借《埃莱克特拉》,他独树一帜的地位也足以奠定。这或许正是《埃莱克特拉》在中国实现首演的意义所在吧。

猜你喜欢
施特劳斯歌剧母亲
施特劳斯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给母亲的信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不想做个追随者
公务员文萃(2016年6期)2016-06-18 19:24:25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9
因为仰慕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