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

2015-09-10 07:22王磊肖安宝
理论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

王磊 肖安宝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论断。这些思想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汲取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反思中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其主要内容包含四重视域,即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二维和谐的主题视域;普惠民生生态福祉的民本视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视域;利用生态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环境的路径视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2-0064-04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源开发利用视域下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3BZX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磊(1989-),男,山东泗水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肖安宝(1970-),男,江苏东海人,哲学博士,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哲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千亿元,几乎占了GNP总量的9%左右,[1]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是具有强烈生态环保意识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自十八大以来,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在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积极地梳理、探析和宣传这些思想理论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机理

众所周知,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往往会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也不例外,它有着综合作用的产生机理。考察其具体缘起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实质。笔者认为,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汲取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反思中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1历史文化渊源: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历代圣贤先哲均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认识和辩证把握。首先,确证并坚持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周易》中所提到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2]其次,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是顺应自然法则。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孟子也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5古人的箴言慧语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唯有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取之有节且用之有度,方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除此之外,我国古代当政者也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历朝历代中设有湖官、林官等专门管控生态环境的官方机构,同时还会颁布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法令,以期通过生态法律制度的强制性来规约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概而言之,古人的生态环保理念和措施,无疑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客观历史性借鉴。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受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以产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条件。

2理论基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汲取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博大精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科学地阐释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人的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56-57同时,人类的生存发展也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因为大自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5]53另一方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从而使自然界成为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人化自然”。亦即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就会不断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6]373为此,马克思曾提醒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998因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8]亦如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7]998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蕴涵丰富、价值深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滋育涵养。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以依托的坚固基石。

3实践基础:对西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反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西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明智考量。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反思。自18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这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与此相随的却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承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空间被严重挤压、破坏和污染,这就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如果人类的经济发展实践不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那么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注定会失去活力而止步不前,那么其“‘终极衰退’随时都可能来临”。[9]置身此种危急境地,生态文明必然会是人类要做出的理性抉择。为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陆续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纳作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正是基于对西方社会这种经济发展的非理性实践的深刻省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不断孕育醅酿。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亦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以经济建设为显著标志,我国各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简单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追求GDP为效率指向的功利发展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资源、能源日渐枯竭;空气、水源和土壤严重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状况不断加剧。凡此种种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会交织、渗透、杂糅在一起,从而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悖的难题,习近平在对我国片面非协调的经济发展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简而言之,西方和我国经济社会非生态的发展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四重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从多重维度和不同层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阐发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观点。概括言之,主要包含以下四重视域内容。

1主题视域: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自身关系和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何以至此?就是由于人类经济发展实践的非理性、功利性严重混乱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自身应然的逻辑关系。显然,若要有效消解由我们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实践所带来的生态阻梗,就必须厘清理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双重关系,矫正二者实然错位的逻辑秩序,实现二维关系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得以持续的原始空间,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可以通过自身劳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然而“大自然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精心保护的家园”。[10]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理念与行为实践均应该是理性且合乎自然规律的,绝不可凌驾于自然之上。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理性审视。他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11]121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和谐。其实,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在马克思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12]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映射着人与人的关系。正如其所言,“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13]特别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受人与人的关系的影响也就愈发明显。所以,在人类劳动实践,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在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同时,亦要去兼顾人与人自身关系的和谐。唯有如此,方可实现习近平所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11]121的美好价值期盼,继而有力地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承此价值支点,习近平主张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4]211-212以此为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开辟进路。可以说,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自身二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以贯之的主题导向。

2民本视域:普惠民生生态福祉。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了巨大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民生问题不断加剧。这就极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由此引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也频繁出现。这就足可说明,人民群众对于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习近平所言,“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11]123面对此生态民生的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观,并把解决生态民生问题作为我党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之一。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他指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15]535胡锦涛同志则多次强调,要以人为本,“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16]习近平则立足新的时代境遇,继承并发扬了我们党重视生态民生的优良执政传统。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17]所以,在不同场合他一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着力解决威胁和损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决保障人民群众渴求生态的民生权益。2013年他考察海南时就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11]123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8]一方面,要着重在空气净化、水源保护和保证食品安全等层面加大气力,为广大民众创造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和食品安全的良好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当代人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时,也要坚守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理念,为后代子孙留下绿水青山,保证他们可以平等地享用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概而言之,习近平以对当代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使命担当,努力治理环境污染,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目标视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审慎反思和科学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后作出的正确选择。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世界发展中的一个严重教训,就是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走了一条严重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结果造成了对世界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15]533毫无疑问,当下我们所遭遇的生态环境难题,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必然难辞其咎。因为它所倡行的“发展”实质上是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步履失调。长期以来,这种发展理念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19]193习近平富有远见地看到,要走出当前的生态困境,就必须把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奋斗目标,以此为导向去努力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他把二者的關系生动地比喻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他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120此言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坚持走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习近平敏锐地把握住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辩证关系。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速度,还要看经济质量;不仅要看经济效益,更要看生态效益。首先,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载体支撑。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场域空间。如果一味以GDP至上,只顾经济高速发展,淡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就必然会使发展难以协调,更难持续。其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习近平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209所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在推动经济发展。总之,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二者协调不可偏废。就如他曾多次强调的,要始终做到“在保护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18]

4路径视域:利用生态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环境。正如前文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尝到了为生态枷锁捆缚的痛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安全防范方面虽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不得不正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以及“生态安全依然是高悬在国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的事实。若要破解此双重生态困境,也许我们可以从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那里寻获答案,“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21]这就说明人类自身才是造成生态困境的祸首元凶。为了规避由人类“元凶”自酿自饮生态苦酒悲剧的发生,除了加强生态意识的培育外,习近平认为,建立健全相关生态制度、划定生态红线是势在必行的关键举措。特别是加之,我国当前的生态制度不健全,生态红线不明晰,这就致使我国生态治理成效尤不明显。据此,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14]210此后的十八屆三中全会也遵循此生态制度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进行了明确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2]除了生态制度保障,他还特别强调生态红线的重要性,“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11]126所以,全国人民一定“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14]209另外,“对于生态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11]127这两条刚性规约路径,为我们建成天蓝水清地绿的美好家园提供了制度和红线保障。

三、小结

探析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只是为了单纯呈现这一科学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此思想理论进行大力弘扬,充分彰显其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对近代产业文明和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晶,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理论层面,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自身二维和谐的思想、生态生产力思想以及生态法制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内涵,优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品质,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宝库。在实践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我国当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当下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对于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网重庆频道.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EB/OL]. http:// www. cq. xinhuanet. com/ 201401/ 14/ c_118960369. htm, 2014-01-14.

[2]韩立平.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93.

[3]张玉良.老子译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4.

[4]方勇.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9][美]莱斯特·R·布朗. 崩溃边缘的世界——如何拯救我们的生态和经济环境[M].林自新,胡晓梅,李康民, 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10.

[10]孙民.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理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探微[J].兰州学刊,2014,(6).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0.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6.

[17]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01).

[18]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

[19][波]维克多·奥辛廷斯基. 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 [M]. 徐元,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0]刘新如.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N].解放军报,2013-10-28(006).

[21][美]蕾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M]. 吕瑞兰,李长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3.

[2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2.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