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壤塘•悬天净土:凝固在川西北高原的山水时光

2015-09-10 07:22莫筱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唐卡文化

莫筱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和森林资源,景色秀丽,引人入胜,有诗赞曰“壤山塘水圣洁地,一片净土悬天来”。

海子是散落在高原雪山和草甸之间的珍珠,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又仿佛一块纯净的宝石。

有时候,我希望自己能逃离闹市的喧嚣,寻一片山水,躲进小舍,只需一份与世隔绝的幽静,就能让身心得到最纯粹的净化。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跟随一位资深驴友行走于西部山水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方净土——壤塘。

在香拉东吉圣山的林海中,我窝进一座小屋从清晨神鸦的啼叫声中苏醒,望着那缠绕在林海里随风飞舞的薄雾,把自己丢在文字与音乐的缠绵中我在美丽的则曲河和古老的杜柯河边上流连,让缥缈的思绪在空灵的水声中袅袅上升,回忆往事如烟似梦;我在壤塘寺和曾克寺的塔林下静坐,静静聆听梵音穿过岁月,试着参悟心灵深处最虔诚的信仰力量;我也曾以海子山的草甸为席,仰望苍穹,享一份独有的宁静和温馨,把恬淡的心情保存下来,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学会了从容面对一切……

到了壤塘我才知道,无论是山水的绚丽还是人文的温情,都可以美得如此随心所欲,如此云淡风轻。川西北的净土

“壤山塘水”的好时光

壤塘县位于四川西北部,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在美丽的山峦簇拥之下,在湖泊和草甸点缀之中,壤塘长期远离中心城市,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川西藏区最美精品旅游线上一颗明珠,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目的地。

壤塘最具名气的山,当属香拉东吉圣山,它是《格萨尔王传》中的神山之一,神圣而不可侵犯,因此环境完好,罕有人迹。从高空俯瞰,圣山形如“众”字,主峰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周围有 88 座雪山拱卫,据说它们都是神山的侍从。山中有许多色彩、形态各异的海子,碧绿的索郎吉庆海、墨黑的措郎玛海、青绿色的杂日玉措海、红铜色的玛娜措海、白如鲜奶的俄玛措海;也有形如天鹅飞翔的天鹅海,能传出神秘诵经声的米拉日巴神海,以及传说中专供仙人饮用的仙人海……

在山林与海子之间,栖息着许多珍稀动物:岩羊、原羚、草鹿、蓝马鸡、天鹅……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特别是岩羊,为数众多,时常跑来与牧人放养的畜群一起戏嬉。由于当地禁止狩猎,因此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得无忧无虑,常常成群结队地招摇而过,这也成为香拉东吉圣山最迷人的风景线。

神山之巅融化的冰雪,携带着从地底浸润而出的山泉,一部分汇入五彩的海子,另一部分却穿越峡谷沟壑,孕育出众多河流,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杜柯河和则曲河,它们汇合成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对长江源头的水源涵养起着重要作用。

杜柯河道蜿蜒旋回,两旁峭壁高耸,壁上悬泉飞瀑,在一处宽阔的谷地中划出一个巨大而优美的U”形湾。春夏时节,岸边大片草滩生机勃勃,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而山岭之上,各种乔木欣欣向荣,万木竞秀;到了金秋,草滩枯黄,树林红、黄交错,异彩纷呈;若是在隆冬,一片银装素裹的纯净世界,则展现出一种辽阔、壮美的意境,更加震撼人心……

在灵秀的山水之间,还有一个隐秘的小镇。小镇江流襟带、山色藏幽,如钻石般低调纯净,不染纤尘,能让每个外来者“一见钟情”,带着藏地独有的圣洁与神秘,携着高原才懂的深远与沧桑,在本就如梦如画的壤塘,吟唱成一首唯美高洁的歌……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大渡河上游。境内山川形胜,毓秀钟灵,拥有丰富的植被和森林,还有非常优质的高山草甸,是一片富足丰腴的宜居胜地。

这就是壤塘人深爱的故土,壤塘县城所在地——壤柯镇。

我不知道壤柯过去的故事,但我关于壤塘的所有记忆,就是从这样一个安详的地方,一个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始终青翠、嫣然如一的地方开始的。

小镇外的溪流,承载着一些浮游物,声声空灵,穿透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我轻轻地触摸它晶润的面颊,清凉而柔顺,自有一种透彻、圣洁的感受。那缓缓流动的水面不时出现一个个小漩涡,仿佛承载着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恋恋不舍地消逝在视线尽头。

杜柯河和则曲河,带着曾经的繁华和得失,一路向东,依次汇入大渡河、岷江、长江,最后抵达遥远的东海。如今,许多壤塘人也沿着这样的轨迹,走向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在他们的心底,故乡都是深深的印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最温柔的家。

对壤柯镇而言,我只是过客,但是它依然如同对待每一个子民一般,将那种能让人感动的美,毫不掩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只恨手中的相机镜头太小,装不下那么多自然的温情:夕归的牧人赶着步履悠闲的牦牛,脸上的微笑透露出满足和安逸;街角嬉戏的孩童,调皮地逗弄着院墙上慵懒横躺的白猫,发出银铃般无忧无虑的欢笑……

或许习惯了钢筋水泥大都市的我,不懂他们的世界,但我知道壤柯带给他们的,是由衷的快乐。许多年后,时光会改变彼此的模样,青春在孩童的脸上一点点溜走,但童年里最好的时光,足以承载他们最稚嫩的梦想——这也是壤柯留给我的最好的时光。

“觉囊文化中心”壤塘寺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和曾克寺彩塔林旅行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记忆,就像壤塘。也许只是不经意的路过,可那一片美丽的灵山秀水让人久久难忘,何况还有厚重的人文气息带来的震撼——壤塘是一个佛塔成林的地方,无论多小的村落,佛塔都必不可少。漫长的岁月,在这里留下古老悠久的文化遗存,众多古寺与秀丽山河、现代建筑、林草绿洲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人文风貌,无论是壤塘寺的壮丽,还是棒托寺的肃穆,抑或是曾克寺的禅意,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古人所说“天下名山必有寺”,香拉东吉圣山和海子山同样孕育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觉囊派,它的载体是3座著名寺院:确尔基寺、藏洼寺和泽布基寺。这 3 座位于中壤塘镇的寺庙的建筑彼此相连,俨然一座小城镇,合称为“壤塘寺”,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世界唯一”的觉囊文化中心。这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因建筑独特的寺庙、恢宏的佛塔、经久传世的文物以及财神的传说而享誉四海,当地民众称之为“小拉萨”,2007 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为曾克寺的彩塔林。下图为确尔基寺一角,它是觉囊文化中心——壤塘寺的组成部分。

上图为壤塘寺风光,3 座寺庙彼此相连,俨然一座小镇。下图为吉祥多门宝塔。

壤塘的觉囊文化与当地的各种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灿烂多元的文化形态。左页图为觉囊梵音,顺时针方向依次为财神像、棒托寺石刻大藏经、棒托寺宝塔、香巴拉胜景图以及珍藏在确尔基寺中的珍贵文物。

壤塘寺背靠大山,面临平坝,由东向西的则曲河环抱寺院。据说它背靠的大山是财神爷“赡巴拉”面临的平坝是财神爷的福地,藏语中称平坝为“塘”县名“壤塘”正是由此而来。

走进壤塘寺,就仿佛走进了一段关于信仰的历史。公元1367年,18岁的仲·然拉西热徒步到西藏拜师学法,苦修10余年,成为当时觉囊派中影响深远的高僧。公元1379年,仲·然拉西热奉觉囊寺座主乔列南杰之命,返回朵麦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以外的青海藏区、甘肃藏区和四川藏区),弘扬觉囊派教法。临行前,乔列南杰赐给他一座精致的“噶当塔”和一枚法螺,并告诉他:“当你走到驮法器的驴子自卧不起,法螺自鸣的地方,山名叫‘壤巴拉’水名叫‘则曲河’,那地方便是你今后长期定居,建寺弘法,度化众生之地”。

仲·然拉西热赶着驴子,驮着赐物,由西向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建寺弘法的壤巴拉守护区。当他走出一道峡谷,来到一处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的大草滩上时,法螺突然自鸣,驴子自卧不起,他意识到这就是上师指点的地方,于是便定居此地,募捐化缘,筹资建寺。壤塘的传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在历史的长河里潺潺流动。说到壤塘的寺庙,不得不说到棒托寺。棒托寺坐落在壤塘县茸木达乡则曲河畔,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顾名思义,寺庙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古刹经幡猎猎,香客络绎不绝。

建筑文化是壤塘多元藏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从上至下依次为修卡藏寨、达格藏寨和日斯满巴碉房。

图为被誉为“洁静精微”的觉囊唐卡作品之一。觉囊唐卡笔法精妙,线条流畅,独树一帜,有“中国最精美的壁画”之美誉。

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庙旁伏卧着名扬海内外的石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据史料记载,这部石刻大藏经始刻于明末清初,由60余名石匠用不规则片石在正反两面刻上经文或佛像,辛勤镌刻达9年才完成,共约50万片,是国内外极其稀有的石刻佛堂和藏学经典,也是最完整的石刻大藏经,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

在石刻大藏经周围,以500多年历史的降魔塔为中心,点缀着万佛塔、尊胜塔、菩提塔、胜乐塔、多闻塔、仙人塔等39座塔。这些佛塔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形状各异,数千尊菩萨塑像、数万幅佛画分布其间,尊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逢吉日或藏历十五,塔林间便传出朗朗的诵经声和各种美妙的法器声,引得八方香客前来聆听,堪称盛典。棒托寺正是以壮丽的庙宇、稀世的石刻大藏经、壮观的塔群及周围秀美的山水而闻名,傲居于青藏高原一隅。

除此之外,曾克寺也是壤塘的信仰中心之一。这座寺庙安静地耸立在公路边,层层叠叠靠着山壁的庙宇及住房以石木搭成,色彩鲜艳,在阳光下熠 熠生辉。寺庙中,还以3座高50余米的9层米勒塔为中心,竖立了1108 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佛塔,置身其间,梵音缥缈,桑烟弥漫,恍如超越凡尘,到达了佛门九重天的坛城。寺庙外边靠近河谷的一侧,还有一长排转经筒,历经岁月风雨,尽显斑驳,那些不远千里赶来的朝圣者,将信仰倾注在塔林和经筒之上,以三步一叩首的朝拜方式,展现出最虔诚的力量。

壤塘是一片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土地。公元14世纪中叶,觉囊派便来到壤塘,在壤巴拉的大草滩上建起寺庙,数百年来其信仰从未间断。那些宏伟壮观的寺庙和塔林,矗立在壤山塘水之间,静静地守护着晨钟暮鼓和缭绕的香火,端庄而儒雅,肃穆而清远,慈祥而凝重,把一种无声而博大的力量缓缓地植入壤塘人的心底。梵音响过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五彩的风马旗迎风飘扬,呼唤无数朝圣者跨越山山水水,一路磕长头而来……

丰富多元的藏文化体系  信仰倾注于生活和艺术

青藏高原上,勤劳的藏族同胞将民族情怀、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艺术融汇一炉,创造了灿烂而多元的藏文化,譬如在建筑、绘画、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壤塘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就是日斯满巴碉房。这座碉房距壤塘县城88公里,坐落于宗科乡加斯满山前台地的石波寨中,共分 9 层,通高25米,自第二层起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石墙自底直通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因而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都有阶梯拾级而上,十分壮观、精美。它静穆地站立在青山绿水之间,沐浴日月光华,接纳山川灵气,一石一木都浸透了藏族古建筑的雄风石韵,信手搬拾一块石片,就能触及数百年的石脉。日斯满巴碉房反映了藏族同胞豁达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和民族的伟力,体现了崇高的审美意识,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

觉囊文化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壤塘的觉囊文化不仅承续了西藏觉囊文化的主系法脉,还与当地的各种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谱系,包括哲学、音乐、绘画、雕塑、医药、历算等方面。其中,壤塘地区的绘画艺术被称为“觉囊派唐卡”,其笔法精妙,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觉囊画派的艺术风格在公元14~16世纪趋于成熟,其代表就是存于达丹丹曲林寺(今彭措林寺)的壁画,被当代学者公认为“中国最精美的壁画”之一。藏地历史上也有“唐卡起源于松赞干布,成于觉囊”之说,甚至将觉囊绘画艺术作为唐卡艺术独立、成熟的标志之一。

但在过去,由于觉囊派文化遗存很多被破坏掩盖,故而曾一度被外界误认为已经消失,兼之中国近代战乱纷争,当20世纪末重新发现觉囊文化传承时,很多学者、艺术家都惊叹于这一文化宝库的丰富、精湛与深邃。

除了唐卡之外,“觉囊梵音”也有着直入心底的力量。觉囊梵音是中国佛教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传承史,曾被音乐界评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觉囊梵音集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于一体,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组成,古朴庄严,清辙流畅,所要表达的是生命最本质的智慧与慈悲,强调在梵乐的修习中体悟自然、清静和空灵的境界。

多情的藏族同胞们,充分地把艺术融入了生活,还创造别有风情的藏戏。壤塘藏戏又称为“觉囊巴藏戏”,历经500多年传承和发展,结合了传统藏戏和安多藏戏不同的特点,综合了两个不同的表演程式,独树一帜,开创了一个新的藏戏流派。壤塘丰富多姿的文化风情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积蓄,给人一种博大宽广而又高深莫测的神秘感。我想,即使是一个并不痴迷于唐卡的门外汉,也不甘错过觉囊唐卡那深邃的色彩与细致的描摹吧,那种源于生活、倾注信仰的虔诚,让人感动;即使一个不热衷传统戏剧的人,也会却被壤塘藏戏独特的艺

术特征和磅礴的表演气势所震撼,沉迷在它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内涵中;即使是一个不知晓建筑学的人,也会被这里典雅古朴的民居所吸引,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诗意里……

很荣幸,停留在壤塘的那些日子里,壤塘用独特的色彩,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关于自然和信仰的虔诚,还有对生活的创造,对生命的热忱……

猜你喜欢
唐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朋友多了好走路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