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艳 张立栋
北临北四环,西靠苏州街,走在位于中关村西区核心位置的创业大街上,看到最多的是书店和咖啡店,言几又、车库咖啡、3W 咖啡,这些沾满互联网气息的咖啡店里,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或低声交谈,或专注地埋首在电脑前。
在离创业大街不远,曾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海龙、鼎好、e 世界等卖场,早已人去楼空,有些楼层已经变成安静的办公区域,这里从几年前就开始不断进驻高新技术企业。今年10 月,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对外发布“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规划南起白石新桥,北至清华西门,昔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将彻底转型为“创新创业一条街”。
移动互联浪潮将中关村以往的“零售一条街”转变为“创业一条街”,转变中,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助推其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精神地标。
30 多年来,中关村创造了无数传奇,不管起落总是吸引着众人的关注。从刚开始的敢为人先,到如今再次掀起“双创”热潮,中关村到底拥有什么样的基因让这里成了创新的发源地,让中关村人创造了这么多奇迹?
传奇的开始,“下海”经商(1984)
在中关村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彭树堂看来,一个地方的创业基因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许多人看到了中关村的现在,但对其深厚的智力基础积淀并不了解。而正是这些基础条件,再加上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才让这里植入了深深的创业创新基因。
时间拉回到60 年前。1953 年底,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中关村建起办公楼,这栋楼成为科学城振翅冲霄的起飞点。从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纷至沓来。到上世纪80 年代,中关村地区已有30 多所高等院校,130多家科研机构。中关村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科技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 年10 月23 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宣布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尝试把在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 号公路技术扩散区看到的技术扩散模式移植到中国。服务部实行“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内部分工、管理按照公司模式运作。这是中关村乃至北京市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
服务部的成立冲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科研体制,打破了中科院的平静,很多人认为服务部在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担心“搞乱了科技人员的思想”。
1983 年1 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陈春先的做法给予肯定,认为这样做“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并责成中央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3 个月后,陈春先在中共海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与海淀区工业公司签订协议,由工业公司提供工作场地,同时借款10 万元作为开办经费,在中关村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北京市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
1984 年前后,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先后成立,带动了IT 产业研发和销售的热潮,中关村逐渐形成了“电子一条街”,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电子集散中心之一。在2007 年前后,中关村IT 卖场的面积达32 万多平方米,相当于44 个足球场。
“两通两海”时代,中关村能做的事情就是从国外了解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并通过贸易将这些“新事物”带到国内来。虽然“技工贸”是国家相关部门所希望的定位,但那时贸易在中关村始终是主流。且受政策所限,做代理与“倒卖批文”是大多数中关村早期企业的主要业务。
1984 年,28 岁的香港金山公司总经理张旋龙也来到“村里”淘金。圈内知名作家刘韧在《中关村关系谱》中曾如此描绘张旋龙眼中的中关村:“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四通的铁皮房子,两层楼的铁皮房子,里面是木头的,外面包着铁皮。楼下卖元器件,楼上坐着万润南、万润南的父亲、沈国君、王安时等人”、“当时的那条土路还没有现在街道的一半宽,路的两边都是麦田”。此时的中关村恰如它的名字。
就在中关村的第一次“创业浪潮”中,又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他就是柳传志。1984 年,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的支持下创办联想,启动资金为20 万元,算上他自己,整个联想有11 个人。
这个时期,个人计算机代表了新的世界技术浪潮,也代表了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们瞄准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T 产业发展趋势。与此同时,IT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987 年底,在中关村地区的148 家科技企业中有关电子及计算机领域的97 家,占65.5%。就产值来说,电子企业占80% 以上。
1987 年,“两通两海”进入初步完成原始积累后的鼎盛时期。中国IT 产业迈出了自己艰难的第一步,第二步怎么走便成了问题。当年春天,京海老板王洪德在一次中关村内部的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联合”问题和中关村的品牌问题。他的意见是:“中关村一条街里各公司的重复劳动太多,智力和财力都在内耗。大家应该并网运行,信息资源共享把竞争的目光从中关村几个亿的市场上延伸到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去。”
遗憾的是,事情没有像王洪德预想的那样发展。
1990 年,中关村迎来了第一个冬天:国家宣布正式取消计算机产品进口许可批文并大幅度降低关税,在跨国公司强大的压力面前,不但中关村的“游击队”没有顶住,代表着“国家队”的长城也一样溃不成军。
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深圳特区经济的崛起,中关村企业“南移现象”突出。1990 年8 月,受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及试验区委托“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技术成果及产业‘南移现象’”调查组组成,试验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胡定淮任组长,彭树堂和其他5 名成员,8 天调研了9 个城市的科技园区几乎所有南移科技企业。
“南移现象”在当时曾经引起很大震动,被称作“孔雀东南飞”,包括联想、四通、京海、信通、北大新技术公司(现北大方正)等中关村主要企业,均在深圳、珠海等地建厂,主要因为“试验区内技术研究与开发力量雄厚,但工业化生产很弱”。
在彭树堂看来,“政府这只手需要做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有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环境。”
彭树堂说,从这一现象看今天的人才价值链,就能够体会出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深意,”人才是根本,聚合技术、产业、资本,创业、创新人才缺一不可。但是,我们要鼓励人才的正常流动,要尊重市场的力量,加强创业创新环境建设,而不能过分单一强调高端人才的引进,毕竟中关村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高智力密集区。“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关村仍然叫中关村,但尘土飞扬的小马路一扩再扩,被双向六车道的白颐路取代;曾经的”四通两海“辉煌一时,然后重归平淡;当时铁皮房子的原址上,盖起了两栋大厦,一栋叫海龙,一栋叫鼎好,进出的人川流不息,那里已经彻底成为一个电子产品贸易集散地。
二次创业,股份制改革(1994 年)
上世纪90 年代初,正是中关村的沉寂时期。进口放开后,在外资品牌的代理销售冲击下,此前还差强人意的国产PC 节节败退。国家相关部门所希望的”技工贸“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始逐渐转向,”贸工技“定位堂而皇之、潜移默化地彻底替代了”技工贸“。
1989年,通过在香港从事板卡制造赚到一些资金后,联想决定再走一遍老路子——做代理,合作伙伴是AST。按当时的标准算得上价廉物美,AST一下冲开了中国市场,中关村满大街都是AST。而联想利用香港的合作平台,几乎垄断了它在国内的代理权,完成了进一步的资本积累。
通过与海外厂商的直接接触,很多中关村企业将代理制日益完善,告别了只能做”代理的代理“那种尴尬的日子。1990 年,联想开始推出自有品牌的PC,不过,当年只卖出去2000 台。在1991 年的统计中,联想的”技工贸“总收入是近4 亿元,技术收入只有5000 多万元,四通的技术收入也只占总收入的20%。同时,更重要的是,走出国门的企业终于看到了一条获得资金的”活水“,而在此之前,企业的投资只能靠”公家“的拨款和自身有限的盈利。
1992 年1-2 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在试验区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关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科技的希望在年轻人“,民营科技企业”姓社“等重要讲话,给予试验区的决策者、科技企业家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极大的鼓舞。
1994 年,试验区办公室提出”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带有规律性和规范性的目标与任务。5 月16 日,试验区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由北京市政府两位副市长任组长,确定第一批股份制试点企业为20 家,拟改造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1994 年前后,中关村已经准备好了与国际资本的联姻。在段永基带领下四通率先于1993 年8 月在香港上市,1994 年是联想,1995 年方正也紧随四通在香港上市。
在这前后,国内资金也开始向中关村聚集。
从1993 年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统计数字,但只有71 家,仅占企业总数3769 家的1.88%。到了1998 年,股份制企业已达1489 家,占企业总数4546 家的32.7%。
1996 年,倚重PC业务的联想超越IBM、康柏,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与四通的力量对比开始出现转机。从1997-2000 年,联想PC 产量连续从46 万台,攀升到260 多万台。
微软中国区原总裁高群耀在他的《体验微软》一书中击中了要害:在崇尚分权而治的跨国公司中,中国区总裁往往又发现自己只是管理矩阵中的一个节点,一不直接管市场,二不直接管财务和法律,甚至不同产品线的业务人员都有自己直接汇报的老板。而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中,价格问题、版权问题、服务问题、商业习惯问题等,都不能根据市场自主调整,而需向万里之外的老板请示决策。
就在国际大厂商纷纷困扰于“大机构综合征”时,中国的本土“小公司”以简单的模式占据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这一模式很容易总结:依靠本土化产生的低成本优势,比拼谁能占据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承受更低的利润比例,像卖彩电一样卖PC,这一模式在上世纪90 年代走到巅峰。
在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8年的中关村研究报告中,已经专门为风险投资开辟了一个章节,其中说到:近期,中关村已经出现了成熟的、遵循国际规范的风险投资行为,最近不断有著名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进入中关村。
1999 年6 月,正值全球的IT 产业热达到顶峰的时期,根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的精神,“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随即提出“二次创业”的概念。中关村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
至2000 年,中关村地区有20 多家企业成功上市,超过全北京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被称为中关村概念股。
互联网经济崛起,被迫转型(2004 年)
电子卖场曾经走过了一段非常辉煌的路,南有深圳华强北、北有沈阳三好街、东有华东五虎、西有西安雁塔路,国内IT卖场的布局可谓层次分明,东西兼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始于1999年的卖场与高科技的完美联姻。
但从1997 年开始,蔓延欧美的网络热潮终于直接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当年底,四通原程序员王志东引进了美国3 家投资机构的650 万美元风险投资,扩张四通利方网站。又过了一年,通过并购主营业务在北美、中国台湾的华渊,最终形成了“新浪网”。
2000 年年初,联想则分拆为两大集团,一路坚守阵地,另一路向互联网进军。其后,2000 年4 月,新浪网宣布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随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股价不断攀升,四通电子一改此前的亏损状态,业绩一路水涨船高。四通电子2000年中期报告中称,中期纯利大幅上升4 倍,利润的大幅上涨主要来自其持有8% 股份的新浪网在纳斯达克的上市。
2004 年2 月3-18 日,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 年度的业绩报告,均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
2004 年,国内即时通讯(IM)市场竞争激烈。腾讯QQ、微软MSN messenger、AOL ICQ、雅虎通、UC朗玛、网易泡泡,搜狐的“搜Q”,新浪的668“聊聊吧”,阿里巴巴“贸易通” 也纷纷争夺国内IM 市场份额。
2004 年,全球最大的科技互联网媒体集团CNET 宣布收购中关村在线。中关村在线借助CNET 的资源和资金,从此拉开了高速成长的序幕,很快就从一家内资民营企业转变为一家国际化互联网媒体机构。
同年8 月,海龙和鼎好猝然爆发了接近百人的武斗事件,在警方介入下,事件被平息。但问题却并没有结束,有媒体曾在当时披露:这次“恶斗”暴露出中关村电子市场的严重供过于求、道路交通不畅、贩卖盗版光盘猖獗,甚至是打砸抢等恶性犯罪现象频发的问题,也让人们不能不对中关村的商业环境重新思考。
此时中关村背后则是海淀区政府的支持,后来科贸、鼎好、太平洋、e 世界背后也都有政府推动的影子。但给了中关村电子卖场最后一击的,也正是政策的改变。
2009 年3 月20 日,中关村园区经国务院批复,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 年7 月23 日,海淀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通告中有段文字这样表述:中关村西区定位于建设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不鼓励电子卖场、商场、购物中心、餐饮等业态在本区域内发展。
2010年,以海龙、鼎好为首的西区电子卖场先后引入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底,它们的写字间已基本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这也是2010年电子卖场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1 年4 月,中关村太平洋数码电脑城宣布关张。几天后,海龙集团创始人鲁瑞清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海龙今天的困难将是其他的IT 卖场的明天。
一言成谶,中关村的“蚂蚁雄兵”们逐渐撤离这个让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而那些中关村的拥趸们也大批量离开这个曾经熙熙攘攘的“大卖场”。在电商渠道冲击、政策变动面前,中关村正在撕去身上“卖场”的标签。
三次创业,创业大街新地标(2014)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联想、方正、曙光、用友、百度、搜狐、科兴等中关村企业,已经成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
2014 年6 月12 日,“中关村创业大街”在中关村核心区开街。这条以创业为名,只有短短200 米长的街道吸引了全球创业青年慕名而来。
除了丰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平台的引入,这条被“村民”称为双创大街的“中关村大街”的改造,将解开困扰不少中关村人的一个难题。
日均孵化创业企业1.6 家,每天平均有一家企业获得融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500 万元,车库、3W 咖啡声名远播……中关村创业大街自“开街”以来,已经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在以美国惠普、苹果等知名公司诞生地——车库命名的咖啡馆里,即使阴雨天也座无虚席,每天都有上百名创业者在这里寻求团队和资金。这里不仅有90 后大学生,更有70 多岁的老人。很多互联网创业者聚集在这里,热闹的人气成为当下创新创业热潮的一个缩影。
据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2015 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显示,216 家中关村上市公司在2014 年底总市值达31383 亿元,同比增长52%,连续两年实现50%以上的增长。
从上世纪80 年代的“电子一条街”引领全国电子技术风潮,到本世纪初的互联网创业热潮,再到近些年引领创新服务业、科技金融、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时代新趋势的中关村,始终扮演“思想性创新”源头的角色。而设想中的中关村大街,是中关村不断成长的又一例证,它将推动该区域科技、人文等各领域创新要素的交流更加频繁,从而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火花。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中关村的故事称得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英雄辈出之地。陈春先、王选、王洪德、万润南、段永基、柳传志、求伯君、王永民、史玉柱、吴晓军,再到后来的杨元庆、俞敏洪、王志东、张朝阳、李彦宏、雷军,怀揣着梦想的几代人在这里创业,若干年后,他们被赋予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关村人。“他们奠定了中关村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文化,这些精神与文化不断被传承、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乃至更遥远未来的宝贵财富。”彭树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