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黎世,90%的家庭租房居住;在柏林和法兰克福等大城市,这一比例同样高达2/3。如今,越来越多的伦敦人也加入到租房的行列中,自有住房比例30年来首次跌破50%。收入非常稳定的出租住房市场,正日益成为机构投资者的新宠。
当弗兰克·达·席尔瓦(Frank Da Silva)搬进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奥运村时,他加入了全欧洲数十万人的行列,共同参与了欧洲房地产业一个最大的趋势:租房居住。
在巴西出生的达·席尔瓦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从事创意工作,他的妻子简妮·凡提(Gianne Fanti)则是一名厨师,两人住在东伦敦斯特拉特福德前奥运村里的Vesta House。
当初建设这栋大厦是为了在奥运会期间向运动员提供住宿,但组织者希望它在奥运之后能有一个永久的用途。因此,开发商Delancey and Qatari Diar成立了一家名为“住在伦敦(Get Living London)”的公司,负责管理这栋楼。
Vesta House代表了英国首都的一种新居住方式—专门建造、由专业房东运营的租赁居住。2013年,“住在伦敦”迎来了1439户家庭入住。作为“建筑和城市生活新设计的狂热粉丝”,达·席尔瓦“抓住了这个机会,率先进入了这个犹如空白画布的社区”。他并不孤单。作为英国首都,伦敦每年增加约5.2万个家庭。目前1/4的家庭向私人房东租房,10年前,这一比例为15.3%。
自有住房的伦敦人比例正在下降,近期跌破了50%,这是30年来的首次。这个城市不断攀升的房价已将许多中低收入的工人挤出了市场。
随着持有住房变得更加昂贵,租赁现象在全欧洲日益增多。咨询公司麦肯锡2014年的研究发现,高房价正迫使世界各地的城市居民多支付数十亿英镑的住房费用。伦敦和巴黎等欧洲大城市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不过,一些专家认为,自有住房比例的下降并非坏事。曾担任伦敦金融城规划官员近30年的彼得·里斯(Peter Rees)认为,租房更适合城市居民,贴近他们易变的生活方式和不可预测的灵活工作模式。里斯现在是伦敦大学学院的规划教授。
租房而居
租房而居在欧洲大陆的崛起也许是一个迹象,表明欧洲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向美国靠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租房市场,在那里,4240万户家庭(超过1/3的人口)租房生活,他们的房东通常是公开上市的庞大“多户房”房主,拥有同一建筑中多个属性的物业。
达·席尔瓦表示,“住在伦敦”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条件,让他与其他专业人士和潜在客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个关联度极高的区域,“租房的费用是值得的”。
“住在伦敦”的标准合同为期三年。在其首席执行官尼尔·杨看来,租房不仅适合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那些相对富裕的租户也愿意为良好的专业管理服务买单。成立“住在伦敦”公司“是一个改变人们租房方式的机会”,尼尔·杨说,“人们希望得到租赁带来的质量和灵活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它视为二流的选择。”“住在伦敦”为所有住户提供一名个人关系经理,并且现场24小时有工作人员值班。这项服务并不收取任何费用,或者换个角度来看,费用已纳入房租之中,而且也不一定更高。此外,它还组织各项活动,如电影之夜和节目活动,例如在公共屏幕播放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
机构投资者新标的
由于租户寻求质量优异、管理专业的住房市场日益兴起,“住在伦敦”这样的公司正开始吸引资金雄厚的支持者,比如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等,这些机构喜欢追求那些通常与指数挂钩的长期回报。
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欧洲各地的机构投资者已斥资300亿欧元,用于投资英国新的出租住房。律师事务所Addleshaw Goddard和英国房地产协会的研究发现,2015年一季度开工的住宅建筑项目中,近1/3是为了出租。
安本资产管理(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英国房地产研究主管格雷厄姆·波特(Graham Porter)认为,投资者热衷于抢购这类物业,“是因为它们产生的收入非常稳定”。“市场正在增长,但基数较低,并没有足够快地跟上需求,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其全部潜力。”
当房子成为一种公共设施
“住在伦敦”这样的公司在英国仍然很新奇,但在欧洲其他一些地方,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标配”。例如,瑞士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住房租赁比例,只有1/3的瑞士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在苏黎世等大城市,90%的家庭租房居住。在德国,近一半的家庭租房生活,尤其是在柏林和法兰克福等大城市,这个比例高达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尼古拉·维斯特布鲁克(Nicola Westbrooke)说,租房对德国人有吸引力,是因为“房价已多年没有增长或微幅增长”。相较英国,更长的租约也是租户的福音,事实上,大多数德国租赁房都不提供厨房等固定设施,而是让租户自行配备,让租客感觉更加个性化的同时,也更有家的味道。
里斯说,欧洲大陆房地产市场发生的大多数投资得到了当地储户的推动,这些储户把他们的钱投入投资基金,后者依靠这些资金来支持租赁居住。“在巴黎、维也纳和柏林,大多数人租房居住,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其结果是,房子成为了一种公共设施,而不是一种商品。(人们)将自己的钱用于消费,而不是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他认为这是一个比英国更为明智的做法。在英国,来自业余房东的“感染性投资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直接投资领域,哄抬了价格,并可能将有抱负的买家排除在市场之外。但自有房屋仍然流行。一系列的英国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租房者都渴望成为业主,在伦敦尤为如此。达·席尔瓦和凡提也是其中之二,他们正在储蓄,打算在大约四年后搬离Vesta House,入住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