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强
东北经济放缓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具体表现,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最近,英国两家媒体分别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再度告急”、“东北再度陷入寒冬”为题报道了中国东北经济发展状况,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某机构研究团队甚至认为,东北经济大幅放缓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有在不同的地区出现“区域性塌陷”的可能。在国内,东北经济放缓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振兴司就支持东北地区发展政策举措广泛征求意见。我认为,“告急”、“危险”、“塌陷”等抓眼球的字眼过于简单粗暴,东北经济放缓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具体表现,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为何担心东北经济放缓
英国媒体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再度告急”的论据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2014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在中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最后五位,增速较全国水平落后1.4个百分点”,以及“2014年10月东北三省工业产出同比仅增长0.5%,远低于全国7.7%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速度论”是支撑这一判断的核心,尽管也提到结构问题、投资问题等方面,但仍缺乏系统的数据分析。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东北经济在2014年的表现:
首先,看速度。2014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经济增长速度全国最低,分别为4.1%、4.8%和5.2%,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所谓东北经济“告急”最有力的依据。但是,与全国经济增速比较,我们发现,黑龙江前三个季度都呈上升走势,而全国经济则一直基本持平(分别为7.4%、7.5%和7.3%)。虽然第四季度的数据还没有出台,但黑龙江全年应在5%左右,辽宁和吉林的经济状况都好于黑龙江,在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分别比全国低1.1%和0.8%,但均在6%以上。三省與全国水平有差距,但还不至于“告急”。
其次,看结构。从三省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增长情况来看,辽宁全年工业增长速度仍要高过上海,特别是2014年11月增速为5.5%,接近北京的6.1%;吉林情况在东北三省中最好,11月为6.7%;黑龙江11月为2.6%,系全国最低,这与黑龙江产业结构有关。过去十年间,能源工业占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很大,最低时为53.8%,最高时达到了72.9%。但近年来,受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黑龙江能源工业几乎没有增长。另一个解释是,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承担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对工业增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后,看投资。2014年,辽宁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长全国倒数第一,甚至连续两个月为负增长,全国唯一;黑龙江则为全国倒数第二。可以说,投资的低迷是直接导致东北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住宅建设投资额的下降是其中的罪魁祸首。2014年11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住宅建设投资额的累计增长均为负值,分别为-15.4%、-22.5%和-15.5%,全国其他省区仅甘肃、内蒙古、新疆出现负增长,但东北情况更为严重。房地产投资成为造成东北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息息相关,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期必须经历的阵痛。
如何看待东北经济放缓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2014年,中国经济整体回落,前三季度增速为7.4%,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任务紧迫。在这种大的宏观背景下,东北经济相应出现下滑,是必然的趋势,需要进一步分析东北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和深层次原因,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工业化阶段是影响经济速度的主要原因。2013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9960美元、7620美元和6056美元。东北三省人均GDP平均水平比中西部地区高1000至150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更高,经济结构已经或即将越过转型期,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东北面临的是再工业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工业化加速发展,发展速度必然存在差异,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出现减速在世界范围内是常见的,东北经济正处在转型期,经济失速亦属正常调整。
目前,城镇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甚至将其与高科技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相提并论。从城市化的纵向发展看,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很早就越过了50%的临界点,但城市化推进速度较慢,对经济的带动能力有限。2005年至2013年,黑龙江的城市化率仅提高4个百分点,吉林的城市化率仅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2013年,东北三省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6%、54%和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城市化S型曲线的阶段来看,东北城市化发展仍处于第二阶段初期,城市化推进速度缓慢,从而带来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困难。东北城市化推进速度缓慢是造成东北经济失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振兴东北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目的是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转型升级。对于东北来讲,是一个再工业化的过程。从其目标和定位来看,提出要将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超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含义,面临着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难题,如增值税转型、养老保险并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具有探索性、试点性的特征,存在巨大的战略风险。一方面,国家要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支持东北经济的创新试点;另一方面,要以平常心看待东北经济放缓,针对突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东北如何才能振兴
东北地区国企比重较高,特别是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集中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国企比重高低不应该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相反,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经济优势都与国企有关,如制造业基础好,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和国防科工产业在全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也具备与国际同行竞争的实力。为支持中央企业改革,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下称《政策举措》),提出结合东北地区国有资本总量和分布情况,组建跨省的区域性(或省级)央企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并提出研究中央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中央企业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建立央企与地方利益共享机制。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释放国企的优势,解决东北经济主体的活力问题。
东北经济的基础在于重工业,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东北的重工业发展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步伐,这是导致老工业基地衰退的根本原因。《政策举措》提出,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试点政策向东北地区推广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将有利于在东北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东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化同步是中央提出在經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战略。对于东北来讲,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是东北地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政策举措》提出,支持东北地区开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试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东北地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策举措》中提出,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国家涉农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将是东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关于东北“告急”的某种说法是,东北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地理位置,不像华东华南占据主要国际贸易航道,东北毗邻朝鲜和俄罗斯人口稀疏的远东地区,最重要的经贸国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近两年趋于恶化等。其实,中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具有广阔前景,面临着新的机遇,尤其是在能源、矿产资源、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大连的金普新区有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在对内开放方面,《政策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东北地区大宗商品进出口的先行先试政策,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 推动东北地区与环渤海、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融合发展,从区域联动、扩大开放的角度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