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石头
4月25日当地时间下午2点11分,尼泊尔发生了8.1级强地震,震中为博卡拉,该地是尼泊尔第二大城市、著名旅游胜地。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7.5级强地震,震中在珠穆朗玛峰下的登山者营地附近。据尼泊尔内政部称,截至目前,地震已经导致8200余人遇难,17800余人受伤。
我于近6年前去过尼泊尔,甚至这次地震的震中博卡拉。不知道记忆中那些无与伦比的世界遗产,如今还能幸存下多少?那些温暖直达心灵的微笑,此刻或许都被无言的悲伤所代替。在无情的自然灾难面前,世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脆弱。此时,我们只有祈祷,希望他们早日能重建家园,重新拥有灿烂的笑容。
我仍然记得当初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点点滴滴,前后11天的尼泊尔旅程,我一共去了三次杜巴广场。第一次是刚抵达加德满都的下午,阳光渐渐漫过广场历史悠久的神庙古迹,以及和其他古迹格调不太相称的欧式皇宫。第二次是临走前一天的下午,恰好遇到毛派发起的全国罢工,路上没有一辆可以搭载我们的车,因此我只好从旅馆走到了广场。广场上依然人声鼎沸,除了多了一些背着枪维持秩序的军人,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那天的晚霞特别壮丽,坐在庙前高高的石阶上,看着人们在这一大片世界遗产中穿梭,直到暮色四合。最后一次是离开加都去成都的清晨,我穿过满是鸽子飞舞的广场,让清晨柔柔的阳光笼在身上,挥别时心里多少有点不舍。
给我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巴克塔普尔,当年英国人鲍威尔不无感慨地说:“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还有巴克塔普尔,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遗憾的是,在这次地震中,巴克塔普尔没能幸免。尽管杜巴广场的黄金门是保住了,但我最欣赏的尼亚塔波拉塔庙据说已经完全倒塌,只残留下可怜的基座。尼亚塔波拉塔庙始建于1702年,这座塔庙高达30米,5级台座、5层顶檐,也称之“五层塔”,是巴克塔普尔乃至整个尼泊尔最高的神庙,它是纽瓦丽寺庙建筑中的巅峰之作。
黄昏时分的巴克塔普尔是最令人怀念的,有着安逸、宁静,以及来自内心的那种平和。巴克塔普尔原名为巴德岗(Bhadgaon),在尼泊尔语中的意思是“稻米之城”。我一直更喜欢巴德岗这个名字,总认为,巴德岗听起来更有中世纪古城的韵味。
坐在尼亚塔波拉塔庙最上面的石阶,巴克塔普尔全城几乎尽在眼底。静静地欣赏落日余晖中的古城,看着塔下来来往往的人群,这时,游客大多已经散去,留下的都是当地的居民,孩子们在广场上玩闹嬉笑追逐着,没有大人来叫他们该回家吃饭了;戴着小花帽穿着长袍的男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闲聊,或静静看着远方;身着华丽的女子敞开胸膛给年幼的小孩喂奶;路边瞌睡的懒狗偶尔伸了一个懒腰……
巴克塔普尔是一个神庙众多的地方,也许整个尼泊尔都是这样,神庙之多让我目不暇接,无法一一记录。但这儿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人和神可以如此自然地相处,那些在我们眼里价值连城的国宝就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大家都司空见惯。倘若没有外人的打扰,他们也许会这样一直维持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从中世纪到现在,岁月的流转并不能改变多少痕迹。
古城帕坦同样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它在尼泊尔的地位并不亚于巴克塔普尔。这座建于公元298年的古城,是尼泊尔最为古老的城市,历史的长河在这儿已经走了1700多年。如今,这里依旧人来人往。
昌古纳拉扬神庙离巴克塔普尔只有4公里的路程。据说在地震中这座双层屋顶的神庙保留了下来,而且非常完整,无论建筑外形或细节方面,都无比精致和秀美。这也是一座典型的纽瓦丽人建筑,镀金的大门在灼灼阳光下泛着金光,无关年代的久远。只是每扇大门都紧紧闭着,看不到里面的任何物件,我的好奇只能止于它的神秘。
尼泊尔是一个很宽容的国家,在这么一个宪法规定印度教为国教的地方,藏传佛教也有显著的一席之地,且信徒颇多。博大哈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藏传大佛塔。当然,藏教到了这儿也多少有点入乡随俗的味道,巨大的佛塔上面加入了明显的尼泊尔印记——四面神眼。神眼高高在上,俯瞰芸芸众生,似乎能看清世间万物。而神眼似乎也让原本死沉的塔有了生气,无论你从哪个角度仰头望,它都在注视着你。
震中的博卡拉,也许是我现在最为牵挂的地方。博卡拉号称尼泊尔旅游的天堂之地,它和嘈杂的加都完全不同,你可以在这儿耗上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读书、睡觉、划船、骑车,用心体会那种悠闲的时光缓慢流逝。
而费瓦湖可以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到达博卡拉时正是黄昏,立即就被费瓦湖的柔和迷住了。我的车在湖畔缓慢而过,眼光所及的多是慵懒的元素,一层薄雾轻纱般笼在水面上,远山如黛,湖边高大的树木枝藤缠绕,颜色鲜艳的各种房舍没有规则,身边晃过奇装异服各种肤色脸上写满笑意的人们,柔软得可以让时光缓慢甚至静止。
多么让人怀念的景致。不知道地震以后,那些美景良辰还安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