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准备地静待花开

2015-09-10 07:22:44杨婕
孩子 2015年10期
关键词:平衡感梯子幼教

杨婕

德国幼教课程的主体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网上有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为了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当然不是事实。德国不仅不禁止,还是学前教育的领军人:

在德国,0~6岁的教育有政府补贴,所有留学生、外国人也涵盖在内;

德国的幼教课程细化到:3个月~1岁,1岁~2岁,2岁~3岁。

不过,德国幼教课程的主体不是孩子,而是母亲(有时也有父亲,但我从没有看到过爷爷奶奶)。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适合自己班里孩子的游戏娱乐活动,并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同时引导家长们观察孩子或者共同参与活动——德国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父母辅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盲目干预。

爬高高也不干预

我儿子9个月时上游戏空间课。有一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三角梯。据说宝宝11个月左右开始探索第三维空间,会开始摸索着爬梯子。老师把梯子放在那儿,不做任何说明。孩子们谁发现了它并有兴趣谁就去爬。

我儿子居然是第一个感兴趣去爬的,他很利索地爬到了最高处——当然那个三角梯本身只有半人高,但我还是很紧张,怕他摔下来,所以忍不住走上前去。

老师示意我不要靠太近,说自己会在梯子旁边保护,我要做的只是静静等待。

我们等啊等,终于,儿子左看看右瞧瞧,可能发现妈妈离他挺远,就一步步,非常缓慢地倒退着从梯子上爬了下来。

这时老师才跟我解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空间感形成的时期,爬高上低在所难免,如果我当时靠他很近,他上到高处感到害怕就会很自然往我怀里扑,而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抱住他。这样的后果是:

1.他错过了第一次探索如何自己从高处下来的机会;

2.他会认为那样的高度是安全的,从而导致以后爬高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甚至会不计后果地直接从高处往下跳。

从平衡车到小自行车

不干预、不破坏孩子成长,并不等同于很多人理解的“快乐教育”“静待花开”,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为孩子提供成长的设备、时间和机会等。

以德国孩子学骑自行车为例子。德国的老师大多都排斥三轮自行车,他们认为三轮车既不能培养平衡能力,在拐弯时又很危险,不如让孩子先从平衡车开始学习,然后直接过渡到自行车。

他们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玩平衡车(两轮小自行车除去两个脚蹬子就是平衡车)。孩子坐在座位上,手扶稳把手,两只脚在地上走,很快,就会越走越快;当车轮飞转起来后,为减少摩擦,孩子的脚不由自主地就会离开地面。这时候,他的平衡感也就找到了。

此后,家长只要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看他不断创造新玩法、新花样,并且越滑越快的身姿就可以了。静静地看他玩一年,然后再买辆小自行车,一天都不用扶,很快他就会骑了——因为骑自行车要求的平衡感,他已经扎扎实实练了一年。

没有课本,只有丰富的活动

德国的幼儿园是混龄编班的,孩子们去教堂,上安全教育课、保护牙齿课等,都要求一起去;而其他时间,则可以各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他们并非不学习,而是在老师“润物细无声”的安排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该学的东西。

大方面来说,老师会在一段时间内设定一个主题。比如生命主题。有的幼儿园在大厅里放个大鱼缸,里面是青蛙卵,小朋友们每天进教室前都可以看到,一天天过去了,卵如何一点点变成小蝌蚪、小青蛙的过程也就印在了小朋友们的头脑中。有的幼儿园会放一个透明的孵蛋器,孩子们透过玻璃罩可以观察到小鸡破壳而出的全过程。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孩子们学习到了更系统更完善的领域知识。

而小的方面,则是有关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纯书本知识的灌输被认为是破坏孩子创造力的,但是潜能培养是必须的。一个孩子如果有旺盛的求知欲、又有比较强的记忆能力和专注力,就具备了学习能力,因此,幼儿园老师会和孩子轮流玩记忆卡片游戏,培养记忆力和专注力;和孩子们玩印第安石子游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们花几个月的时间织出一块布,培养持之以恒的能力等等。

另外,课后还有各种免费的社团活动,要求孩子们每个学期换一个主题参加,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不同的体验。这种多涉猎、多体验的方式,可以增加大脑突触,让孩子更加聪明。

猜你喜欢
平衡感梯子幼教
你休息一会儿吧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以木为媒
家居廊(2022年6期)2022-06-21 06:59:36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梯子(外二首)
散文诗(2021年24期)2021-12-05 09:12:24
平衡感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儿童绘本(2019年17期)2019-11-03 16:54:26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