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言吉
一般的视力检查,其实很难推断出孩子真正的视力水平以及眼轴的变化。
成人的眼球直径在24mm左右,物象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刚好成像在视网膜之上,而新生儿的眼球直径只有16mm左右,物象成像就在视网膜之后,也就是俗称的“远视”。
从远视到近视
眼球的发育分为两个时期:眼球的快速发育期:出生到3岁,此时眼轴由16mm快速发育到19.5mm,是视功能发育的敏感期;慢速发育期:3~18岁,此时眼轴由19.5mm逐渐发育到23~24mm。
从眼球的发育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基本都是远视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生长发育,眼球在变大,眼轴在变长,长到18岁时基本定型了,眼轴的大小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这种生理性的远视才基本消失。这一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 如果眼球继续生长,眼轴继续变长,物象通过眼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前,就形成了近视眼,而且每多增加 1mm,就会产生300度的近视。?
年龄越小,视力越差
虽然孩子多数是远视眼,但在一般的视力检查中却很难查出,因为远视眼可以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代偿至正常标准;而且6岁前,儿童的正常视力一般都在0.8以下,越小的孩子视力越差,所以一般的视力检查,其实很难推断出孩子真正的视力水平以及眼轴的变化。
想要了解孩子的眼睛,最好在孩子4岁之后,定期到医院眼科进行验光和眼部检查。把验光度数、眼轴长度、屈光状态、角膜曲率、眼压等数值记录下来,建立一份长期的屈光发育档案。
视力好,就不会近视吗
一个6岁的小孩,做完检查后,裸眼视力0.8,但散瞳验光检查发现其眼球屈光度为0.5DS。医生告诉家长,孩子很容易就会近视了,一定要做好近视预防。
孩子的视力明明符合标准,医生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涉及“眼球屈光度”这一重要指标。
从近视眼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在眼球定型之前,生理性远视的时间持续越久,孩子越不容易近视。4~5岁的孩子,其眼球屈光度为+2.0~+2.5DS,也就是200~25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这200多度的远视可以作为预防近视的储备损耗,在用完这些储备之前,孩子不会患上近视。
这个储备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下降的幅度大约为每年0.25DS,孩子的远视储备值离正常标准越远,近视出现的年龄也就越早,比如6~7岁的孩子,如果这时生理屈光度只有0.5DS的话,则意味着这孩子眼睛“正视化过程”严重超前,眼轴发育过快,很可能在小学时会得近视。
真性近视只能佩戴眼镜
由于迷恋电子产品,很多孩子会有用眼过度的情况,去做视力表检查,结果忽高忽低,一些验光师就会认为孩子近视了,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假性近视。造成误判的原因,一是电脑验光容易出现“过矫”的情况;二是用眼过度的孩子会出现“睫状肌痉挛”,无法放松,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会出现暂时性的近视情况。正规医院检查视力时,会使用一种“麻药”,帮助孩子的睫状肌完全松弛,通常称之为“扩瞳验光”,这时候检测到的视力,才是孩子的真实视力。
如果扩瞳验光后裸眼视力能够达到1.0,那就是“假性近视”,只要让眼睛多休息、疲劳缓解后,视力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如果裸眼视力低于0.8,就是“真性近视”了。真性近视眼一旦形成便不可逆转,此时眼球已经发生器质性改变,眼轴超过正常标准,这时候只能通过配戴眼镜来控制度数的发展。
预防近视4妙招
预防近视,家长要时常督促孩子改变不良的用眼习惯,除了严格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之外,还要注意以下4点:
少弹琴 学乐器要盯着乐谱练习,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时间久了容易促成近视。
多运动 打网球、放风筝、骑车、登山等户外活动,能够更多接触阳光,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阻断眼轴的增长,减少眼轴发育过快的风险;另外,紫外线能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使巩膜变硬,同样对减缓眼轴增长有帮助。
少吃糖 糖分摄入过多,会使血液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酸与肌体内的食盐,特别是钙相结合,造成血钙减少,就会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使眼轴易于伸长,助长了近视发生和发展。预防近视可补充蛋白质、钙质、磷质,多吃胡萝卜、豆芽、橘子、广柑、红枣等。
多挂镜子 预防近视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户外运动,如果无法增加户外活动,那么在室内可多挂些大镜子,人为扩大室内可见面积,迫使孩子在室内也需变化视距,同时也能延长视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