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个球
围棋起源于中国。有学者认为,围棋蕴含着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但它早已“冲出国门”,流行于东亚各国。围棋在日本的流传演绎中,其比赛形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十番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受当年日本围棋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棋迷心中都有一个“十番棋情结”。但在日本围棋没落之后,中韩对抗成了近20年来世界围棋发展的主轴,而十番棋比赛也销声匿迹了数十年。不过就在去年,中韩围棋领军人物古力和李世石终于重开十番棋,让围棋迷们再次享受了围棋世界的顶尖对决。
残酷博弈
十番棋也称十局棋,这种形式的比赛在我国明清时期和日本都曾流行过。对弈双方下十局棋,先胜六局者获胜。
中国和日本的十番棋在规则中有非常大的区别,或许这也暗示了两个民族的不同性格。中国的十番棋规则和普通棋局并没有区别,仅仅只是盘数的变化。但在日本,十番棋则是争棋的一种形式,采取升降制——当双方的胜负相差4局时(如4:0、5:1等),负方即降半先,也就是所谓的先相先,再次则是让先。
先相先,也称“先互先”,是棋份的一种,在古代无贴目的时代,由双方棋艺的差距,上手(棋艺高者)与下手(棋艺差者)对弈时,允许下手采用这种对弈方式。同时,这也是双方相对身份的象征,在围棋界,上手的身份高于下手。
让先是围棋让子棋的一种,是最低差别的让子棋。让先运用于双方棋艺水平有一定差距的棋手之间的对局,而且一般只在非正式比赛或民间对局时采用。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日本十番棋的规则保证了比赛的精彩性,但先相先和让先的出现,则会让落后的一方棋手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出现让棋,那么在规则上就将落后方定义为了水平较低的棋手。这样的设定在高手过招时,对于双方的心理状态有着极大的影响。
通常来说,只有十局棋全部下完之后,我们才能分清棋分。但若有一方将另一方降为让先的时候,整个十番棋也就结束了。
十番棋王
提到十番棋,棋迷们必定会首先想到当年横扫日本棋坛的“永远的棋圣”——日籍华人吴清源。
上世纪30-40年代,是日本围棋的巅峰时代,当时的日本围棋界就代表了世界围棋的最高水平。不过,吴清源却把当时日本所有最顶尖的棋手都打到了先相先和定先的程度,这无异于一场“屠杀”。在吴清源的手下败将中,包括木谷实、雁金准一、藤泽库之助、桥本宇太郎、岩本薰、坂田荣男和高川格……
日本十番棋独有的降格制,可以说对对局的两位棋手来说都是非常残忍的。对这些败者来说,被降格就相当于以晚辈的身份同对手比赛,这对在当时极为看重名誉身份的日本棋界高手而言,无疑是十分屈辱的事情。1942年,在吴清源与雁金准一的十番棋比赛中,在吴清源四胜一负领先时,为了保护雁金前辈的名誉,主办方甚至无限期终止了此次比赛。
而对于十番棋的领先者来说,虽然有着名誉上的优势,但这对于比赛并没有什么实际帮助,反而在此后的每一盘棋时,都将面对对手有着多执黑棋甚至长执黑棋的优势。由此可见,吴清源所取得的成绩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著名韩国旅日超一流围棋棋手赵治勋,在论及吴清源的丰功伟绩时,曾深有感触地说:“在没有贴目的情况下把对手降格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林海峰、武宫正树、加藤正夫这些顶尖高手当年也异口同声地表示:“吴清源绝对是围棋史上的最强者。”而曹薰铉和李昌镐这对师徒,在被问起与吴清源相比如何时,态度也异常谦卑:“我们从来不敢想这个问题。”
高手对决
由于十番棋的残酷性和特殊性,历史上的十番棋往往都是高手奉献的名局。比如黄龙士和徐星友的血泪十局、范西屏和施襄夏的当湖十局,这些棋局都体现了当时围棋的最高水平,流传至今的棋谱也成了围棋艺术的宝贵财富。
以当湖十局为例,范西屏和施襄夏都是清朝著名的棋艺天才,当湖十局是“天下第一手”范西屏的卫冕战,也是同门师弟施襄夏的挑战赛,更是两位大师留下的唯一对局记录。我们且不论比赛的输赢如何,单是两位大师在当湖十局中的艺术造诣,就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座子制的巅峰之作。
当然,吴清源大师和日本众多超一流高手的十番棋决战,也非常著名。其中,镰仓十番棋更是精彩绝伦,这是木谷实七段和吴清源七段两人争夺日本围棋第一宝座的比赛。从第一局开始,双方便是激战连连,木谷实甚至还在比赛中因心力交瘁流了鼻血。最终,比赛以吴清源获胜告终,日本棋坛也进入了吴清源时代。
此后,十番棋比赛再也没有举行过,直至去年古力和李世石重开十番棋,史称“古李十番棋”。虽然这次的比赛并没有采取危险的降格制,而是采用分先的现行制度,轮番执黑先行,但精彩程度依然不言而喻。
也许,此次十番棋大战之后,又要再过数十年才会重开十番棋。但对于广大棋迷来说,能够在有生之年目睹十番棋,就已足够了吧。
2014年,古力和李世石重开十番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