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维
话剧《郭明义》编剧黑继文到郭明义家体验生活,发现他家连水壶、茶杯都没有。他爱人说:“咱家老郭最见不得残障而面难的人,不下五六套茶具都送人了。”我们车间老吴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人,从铁路上水工晋升为优秀干部,艰难可想而知。这背后有着太多来自于组织中的人文关怀和自身不懈地努力。
春雨润物,关爱点滴
今年52岁的老吴,20岁就成为一名正式的铁路工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5岁时高烧未能及时医治患上了小儿麻痹,落下了口齿不清、肌肉萎缩的后遗症。得上天怜悯,在老吴而立之年,喜得双胞胎女儿。如此美好的礼物,重新激起了老吴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在我的记忆里,老吴每每提起正在上大学的双胞胎女儿时,脸上总是满满的幸福。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些,老吴只能更加苛待自己。每天中午,他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起初我们都以为他腿脚不方便,走得慢,纷纷提出要替他打饭。老吴总是笑呵呵地拒绝,说不能错过活动筋骨的机会。直到有一天,负责安全的周主任正好撞见老吴在食堂吃饭,刚要打招呼却装作没看见,悄悄地离开了。老吴的饭盒是旧得发黑的塑料碗,而且已经被烫得变形。难怪他每天都最后一个去食堂,还坐在角落里低头不看人。领导怕老吴难为情,故意没和他打招呼,可是一转身,鼻子有些微微发酸。
企业倡导人文关怀,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尤其是对待残疾员工,要倾注更多的感情。恰逢建党94周年,段党委准备给党员发一份纪念品。作为车间支部书记,要在有限的经费里为大家购买实用的物品,想到老吴的塑料饭盒,我决定把新饭盒作为纪念品发给各位党员。可是过几天,周主任发现老吴还在用原来的旧饭盒,于是不解地问:
“老吴,你怎么不用新饭盒呢?”
“送闺女了。”老吴憨厚地笑着说。
“你两个闺女也不够分啊,我的新饭盒还没用呢,拿去送你另一个闺女吧。”
还没等老吴张口,我马上说:
“我的也没用过呢,拿去自己用吧,别用塑料饭盒,对身体不好。千万别客气,否则我该生气啦。”
一句玩笑话让老吴没有拒绝的理由了,只是推了推眼镜,感动地说:“俺,俺替闺女谢谢你们了。”
一个小小的饭盒对于改善老吴的生活,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正是这种组织关怀、同事情谊,感动着像老吴这样的残疾员工。在许多企业里,都实施了关怀残疾员工的举措。比如大庆油田公司为残疾员工修建轮椅专用通道、专用卫生间,设置专用餐厅、公寓、浴室。沈阳铁路局还制定了“三不让政策”,即不让员工看不起病、不让员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员工子女上不起学;还专门设置了职工药箱,里面有硝酸甘油、氟哌酸、去痛药、创可贴等常用药。有的企业还制定“三个半小时”制度,即残疾员工延后半小时上班、提前半小时下班、提前半小时就餐。有
的企业还邀请医疗专家为残疾员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对待特殊的群体,就要有特殊的关爱,这些关爱不应是空口白话,更应该如春雨润物一般,体现在组织与每个人的点滴行动之中。同样,企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正如老吴总念叨这样一句话:企业对俺这么好,俺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
身残志坚,“授渔”为先
残疾人缺技能,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以老吴为例,20岁参加工作,由于身体残疾,并且没有一技之长,兼之口齿不清,从铁路调度变成了上水工。他曾一度沮丧过,抱怨过。领导多次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让他放平心态,激励他不要屈服于命运。时隔三十年,老吴再回想起当年变成上水工时的心态,感慨地说:“正是领导那句‘不要屈服于命运’激励了俺,俺发誓,即使做上水工,也一定不比别人差。”
即便在今天,铁路上水工也很辛苦。不论冬夏,他们都得提前20分钟到岗,等待列车进站,加上上水时间,在列车不晚点的情况下,至少要站几个小时;如果列车晚点,就得多站上几个小时。上水时间虽然紧张,但为确保安全,严禁奔跑,上水工只能快步行走。老吴腿脚不便,可是从来没有落后于其他同事。上水时,一根水管加上管内存水重达五六十斤,在“奔向”一趟又一趟列车之间,需要熟练完成拔管、插管、开阀、关闭的工作,每当这时,同事们都不敢相信老吴竟是一个残疾人。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冰,正是在“不屈服于命运”的激励下,老吴做得并不比其他健全的同事逊色,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哩。
尽管像老吴这样的员工在身体上有残缺,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并不残缺,健全人能做的,他们一样能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一家工程材料公司有位残疾女员工,曾经学过电脑,打字速度很快,公司就安排她当了打字员,还送她到培训学校学习。她聪明爱学,掌握了很多技能。现在,她成为了公司《企业周报》不可或缺的美术编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企业在给残疾人提供就业再就业机会与岗位之外,还要让他们学会技术“活”。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展了对残疾员工的技能培训、师带徒和岗位培养,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试想一下,在一个企业里,如果人力资源工作者能将残疾员工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那将对其他员工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生而平等,公平尊重
追求进步是所有员工的愿望,在企业里,有无数个像老吴一样身残志坚的员工,他们不仅要“过得去”,还要过得有尊严,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但是,个体的力量是微弱的,更何况是一个残疾的个体,这就需要企业发挥组织作用,为残疾员工搭建职业平台,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晋升通道。
老吴当年因为身体的残疾,才由一个铁路调度变成了上水工,即便是做上水工,老吴也是一名佼佼者。凭借优秀的工作业绩,他被提拔为工长,又多次获得劳模称号、被树为企业典型。段党委还激励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让老吴忽然觉得自己有了一种先锋战士身份的象征,也有了一种归属感和使命感。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师傅”,每年都会给新员工做培训,教他们如何高效地给列车上水。当听到这些年轻人尊敬地叫他“老师”时,他自豪地说:“正是‘上水工’让俺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俺一个做‘功夫活’的人,如今也成了让人尊敬的老师了!”
对于企业的残疾员工,不仅要让他们“进得来”,还要“站得稳”,不要上演“前脚进、后脚走”的闹剧。对残疾员工进行组织关怀,不是玩花架、做表面,而是对残疾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就业权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几个月前,由社会组织bluesky发起一场“私人定制”残疾人职场对对碰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为残疾人带来MBTI职业性格测试,这是当下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之一。通过测试,可以把不同个性的人用4个大写字母表示的维度区别开来,不仅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擅长不同的工作,还能作为就业选择的重要依据。此次活动为数百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向的残疾人进行了职业倾向的测评,给这些残疾人的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一位印度企业家苏雷什·卡马特曾说过,“我并不是将聘用残疾人当作是做慈善,而是当作我的责任。”没错,关心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将他们先天的“忧”转变为后天的“优”,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建立和谐企业的需要。 责编/齐向宇